华尔街日报警告美企业:你的未来在中国,中国的未来未必有你!文采飞扬,竟然是该报首席首席中国记者魏玲灵撰写!果然中国人了解中国人。
魏小姐这句话主要是针对五年前,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站在上海超级工厂的落成仪式上,盛赞“中国就是未来”。她指出这句话正被中国本土产业的崛起重新定义——这里的未来,未必有特斯拉的一席之地。她说,这一现象并非孤例,摩托罗拉、苹果等跨国巨头早已领教过中国市场的残酷法则:技术换市场,终究被淘汰。
特斯拉曾是推动中国电动车产业发展的“鲶鱼”,但如今,它正被自己催生的竞争对手超越:
市场份额萎缩:2025年5月,特斯拉在华销量同比下降30%,市场份额从2021年的11%跌至4%,而比亚迪和小米等本土品牌合计占比超32%。
产品力落后:中国消费者认为特斯拉车型“乏味”,缺乏本土化功能(如车载冰箱、多屏娱乐系统),而比亚迪的“五分钟快充”和小米SU7的智能生态更受青睐。
FSD(完全自动驾驶)难落地:受限于中国法规和道路数据合规问题,特斯拉FSD进展缓慢,而小鹏XNGP、比亚迪“天眼”等本土方案已抢占先机。
更深层的挑战:
供应链依赖:上海工厂国产化率达95%,但美国对华芯片管制影响FSD研发,而中国电池企业(如宁德时代)已实现技术自主。
所谓的历史重演:摩托罗拉与苹果的“中国魔咒”
摩托罗拉:2000年代初期垄断中国手机市场,但因未能适应本土化竞争,最终被华为、小米取代。
苹果:2023年仍是中国高端手机市场第一,但2025年已跌至第三,落后于华为和另一家本土品牌。其依赖中国供应链(如富士康)的同时,印度产能扩张因技术骨干撤离而受阻。
中国产业链的崛起:从“依赖”到“反制”
美国对华技术封锁(如芯片、航空发动机管制)加速了中国自主创新,而中国则以稀土等关键资源反制:
稀土武器:2025年4月中国对美稀土出口骤降93%,直接冲击美国军工和电动车产业。
供应链控制:iPhone“印度制造”仍依赖中国模组供应,富士康撤回300名中国工程师导致印度工厂效率下滑15-20%。
中国市场的“极致内卷”将淘汰反应迟缓的外资企业,正如前通用高管所言:“许多跨国公司在华都有‘成功保质期’。”
马斯克的“中国未来论”正在应验,但主角已变。中国不再只是“世界工厂”,而是全球创新的策源地。对于跨国企业而言,若无法适应这场由本土品牌主导的产业革命,等待它们的或许只有黯然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