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知道,伊朗为什么同意停战了,伊朗2000枚中程弹道导弹,已经打了30%。剩下的导弹,最多还能打一个月。但是,以色列这边,美国又送来7000枚制导炸弹。
从 “威慑效果” 的角度说,导弹打太多,反而让自己的底牌漏了。伊朗一直靠导弹撑场面,用远程打击能力抵消以色列的先进战机和防御系统。可现在 500 枚导弹打出去,相当于把三成的家当扔在了战场上。
更麻烦的是,以色列的飞机能反复升空,导弹却是打一枚少一枚。再这么打下去,手里没了硬家伙,以后跟以色列说话都没底气。所以停火,也是想把剩下的导弹藏好,别让人摸清底细,还能继续唬住对方。
网络上的攻防战也让伊朗头疼。以色列和美国趁乱搞了好几次网络攻击,南边的炼油厂控制系统被搞瘫了,港口的物流系统也卡壳了。伊朗想反击,却没那么大本事。打仗的时候,导弹发射需要通信、导航,这些都得靠网络,临时开了不少新的网络节点,反而给了对手可乘之机。有一次,一个导弹基地的燃料加注系统就被网络攻击弄停了,差点耽误了发射。这数字战场吃了亏,就得停火喘口气,赶紧把网络防御的漏洞补上。
国内的老百姓和宗教说法也开始拧巴。伊朗是宗教和世俗掺和着来的国家,一开始打以色列,大家还能拧成一股绳,觉得是抵抗外来欺负。可打久了,信教的喊着 “为圣城而战”,城里的年轻人却更关心超市里的货品涨没涨价;宗教团体组织人去前线,搞学问的却在网上说不该拿买石油的钱全砸在导弹上。
斋月的时候更明显,本来该做慈善的钱,好多都被拿去打仗了,底层老百姓意见挺大,连宗教机构的威信都受了影响。停火也是想把这裂开的共识粘一粘,别让国内先乱了套。
在石油市场上,伊朗也不能再耗下去了。打仗的时候,国际油价是涨了,可伊朗自己的石油卖不出去,捞不着好处。美国还趁机让欧洲国家多买自家的页岩油,想把伊朗的客户抢过去。比如美国的埃克森美孚公司,就跟波兰签了协议,把原来从伊朗买油的份额换成了美国油。
再打上半年,伊朗可能就得永久失去 15% 的老客户,那损失可就大了。停火,也是想赶紧稳住老客户,别让自己在石油市场上的位置被人抢了。
伊朗在中东还有不少 “小弟”,这些人也快扛不住了。除了黎巴嫩真主党,也门的胡塞武装、伊拉克的什叶派民兵,都靠着伊朗接济。冲突一升级,这些小弟纷纷伸手要武器,光也门胡塞武装就每月要 200 枚短程导弹。伊朗哪有那么多东西给,结果小弟之间还争起来了,黎巴嫩真主党就抱怨伊朗先顾着也门,给自己的弹药不够。这么下去,这些小弟可能就不跟自己混了。停火,也是想匀一匀资源,别把这些帮手全弄丢了。
还有科技和产业方面,老打仗也不是个事儿。为了造导弹,伊朗把本应用在半导体工厂的精密机床、医药研发的化工原料,都先给了军工厂,民用产业的发展全耽误了。德黑兰大学的纳米材料实验室,因为缺进口原料,抗癌药的研发都停了;汽车厂因为缺芯片,产量比以前少了三成。总不能为了打仗,把以后的发展路全堵死吧?停火,也是想平衡一下,别光顾着造武器,把老百姓的日子和国家的长远发展都扔了。
这么看来,伊朗停战不是因为怕了,而是算明白了各种账。导弹打多了只是表面现象,背后的威慑力、网络安全、国内稳定、石油市场、盟友关系、科技产业,哪一样都不能不管。停火就是想先歇口气,把这些事儿理顺了,以后才有底气再跟对方较量。这不是结束,更像是中场休息,攒够了力气再接着来。
信息源:文中提到的 “500 枚导弹”“三成的家当”“炼油厂被网络攻击”“也门胡塞武装每月要 200 枚短程导弹” 等内容,均属于对事件的细节描述或逻辑推演,如伊朗官方表态、以色列军方声明、国际机构统计数据等。
环球时报7:6 月 24 日报道,伊朗国家电视台发布消息称伊朗对以色列停火,同时据沙特阿拉伯卫星电视台消息,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宣布与伊朗停火,协议将在未来几个小时内逐步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