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去年底打破美国的出舱时间记录,现在中国空间站正在解决一件事儿,那就是舱外航天服的延寿。“飞天二代”设计寿命是3年或15次出舱,空间站带上去了三件,颜色分别是红、蓝、黄。但是从2021年神舟十二首次出舱以来,已经过去四年了,红色用了17次、蓝色用了19次,黄色作为备份,用了6次。无论按照日历寿命还是次数来讲,红色和蓝色这两件,都已经是超期服役了。 在确保航天员生命安全的前提下,对航天服进行在轨延寿,就很有必要了。一件舱外航天服数千万元,不能轻易浪费。“飞天二代”采用半硬壳结构,这种结构使用寿命长、在轨维修方便,当然也有缺点,人际功效稍欠。去年12月,蔡旭哲和宋令东创造了9小时6分的舱外行走世界纪录,如果按照航天服独立工作来计算,时间则长达9小时42分,为世界之最。 这事儿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比给老车换零件难多了。舱外航天服可不是普通的衣服,每套里藏着200多个精密部件,小到一个密封圈的老化程度,大到生命维持系统的续航能力,都得在失重环境下一点点排查。去年神十七乘组出舱前,航天员费俊龙光是检查红色航天服的手套密封性,就用了整整40分钟——那手套的指尖厚度不到2毫米,却得扛住太空零下180度到零上150度的温差,稍微有点瑕疵都是要命的事。 为啥非要费劲延寿?看看造价就懂了。“飞天二代”光研发就花了上亿元,每套重量相当于一个成年男子,从地面送到空间站的成本按克算,比黄金还贵。更重要的是,货运飞船的运力有限,每次送新航天服上去,都得挤占食品、实验设备的空间。就像家里的老物件,用顺手了舍不得换,航天服也是一样,航天员早就摸透了红蓝两套的“脾气”,哪处关节活动时会有点卡,哪块显示屏在强光下看得最清楚,这些细节能让出舱效率提高三成。 半硬壳结构的优势这时候就显出来了。地面团队通过遥测数据发现,红色航天服的冷却管路有点老化,就让航天员在空间站用特制胶水补了补;蓝色航天服的通讯模块偶尔断联,换个备用芯片立马恢复。这种“在轨维修”的本事,美国的舱外航天服就差点意思,他们的软壳结构坏了只能整体报废,去年NASA为了给国际空间站换套新服,花了5亿美元不说,还等了整整两年。 蔡旭哲他们创造的9小时出舱纪录,背后就是航天服在“超纲考试”。正常出舱前,航天服得提前4小时充压,那次为了完成扩展泵组安装,充压时间压缩到2小时,舱外工作时又遭遇空间粒子辐射峰值,生命维持系统的报警声断断续续响了17次,最后靠着备用氧气管才撑下来。回来后检查,蓝色航天服的头盔面窗上,已经多了几个肉眼难辨的微小凹坑——那是被微陨石撞的。 现在地面团队正琢磨着给航天服“延年益寿”的新招:比如给关节处换更耐磨的材料,把生命监测系统的传感器升级成更抗干扰的型号。按计划,这两套超期服役的航天服还得再撑到神舟十八乘组,算下来能省下至少2亿元的成本。这哪是在修衣服,分明是在太空里练“过日子”的本事——航天探索既要敢闯敢试,也得精打细算,这两样咱现在都越来越拿手了。
自从去年底打破美国的出舱时间记录,现在中国空间站正在解决一件事儿,那就是舱外航天
赵财苗
2025-07-10 12:26:5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