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了3年,占据了乌克兰20%的土地,为什么俄罗斯还不收手?我认为答案很简单,随着冲突的持续,俄罗斯的目标变了。最早,俄罗斯只是想通过军事行动来阻止乌克兰加入北约。后来俄罗斯发现欧美全部下场了,不打不行了。 当初俄军大兵压境时,普京的算盘其实非常明确:通过一场迅猛的“闪电战”,打碎乌克兰加入北约的希望,如同2014年迅速吞下克里米亚一样,以最小代价划定战略底线。但普京没料到的是,西方反应之迅猛超出预期——美国第一时间组织军援,欧盟紧随其后发动能源制裁,甚至连远在东亚的日本也参与冻结俄罗斯资产。直到这时,克里姆林宫才意识到:这场战争不仅是围绕乌克兰的博弈,更是西方试图重演阿富汗剧本,以持久战拖垮俄罗斯的全面战略对抗。 如今俄军控制的约20%乌克兰国土,已经不再只是简单的占领区,而是俄罗斯抵御北约东扩的战略屏障。顿巴斯的重工业地带、黑海沿岸的出海口,都是俄罗斯眼中的地缘命脉。如果现在贸然撤出,乌克兰一旦恢复主权,西方势必在这些区域部署前沿军事设施,导弹、雷达、侦测系统将直逼俄本土安全核心,莫斯科的缓冲区将荡然无存。 更何况,即便俄罗斯妥协退兵,西方制裁也未必就此松动。相反,俄罗斯在战后陷入虚弱时,可能遭遇更大压力与围堵。对克宫而言,这不仅是对地盘的争夺,更是一场“退一步可能就是深渊”的地缘生死战。 从国内角度看,俄罗斯民间的战争意志也不容忽视。三年鏖战下来,战争支出已占国家GDP的约4%,无数家庭将亲人送上前线,这种巨大的牺牲已经在民意中积累为一种“不胜即败”的心理预期。一旦普京政府做出战略后撤,极可能引发公众的不满与体制震荡。普京深知——现在谈判桌上换不来任何东西,必须硬拖到西方先出现裂痕。 再看西方阵营,尽管口头上始终强调“支持乌克兰到底”,但实际上援助的疲态已悄然显现。欧盟军火库存已逼近极限,美国国会为新一轮援乌法案吵得不可开交,泽连斯基每次访美都仿佛在“演戏求援”,捞取更多军援和资金。克里姆林宫正是押注:只要再耗一段时间,一旦援助体系崩溃、乌克兰撑不住了,就能以“战场筹码”换取政治让步,比如乌克兰永久中立、承认现有边界控制权等。 归根结底,这已不只是俄乌之间的战争,而是俄罗斯与整个西方体系的正面对抗。克宫不肯松手,并不是执迷于那20%领土,而是害怕一旦后撤,代价将是无法承受的“国家系统性崩溃”。普京赌的不是战果,而是俄罗斯未来的生存格局。正因如此,哪怕局势陷入长期拉锯,俄方也宁愿咬牙坚持,不愿重蹈苏联在阿富汗撤军后迅速崩溃的覆辙。 这场持久战将拖多久仍难预测,但只要西方不首先松动,俄罗斯就不会主动放下武器。这不是一场战术层面的冲突,而是一场战略生死局。
乌克兰必须意识到,俄罗斯打得越久,诉求就会越多。俄罗斯1年1700亿美元军费,三
【1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