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推出“大而美”法案之后,美媒表示,中国竟然一个字都没有对美国进行批评。7月

经略简料 2025-07-10 11:19:18

在美国推出“大而美”法案之后,美媒表示,中国竟然一个字都没有对美国进行批评。7月7日,纽约时报刊文表示,特朗普的这项措施将导致美国国债在未来十年内增加至少3.4万亿美元,这样的债务扩张会增加美债风险,但中国对此却保持沉默。 最近美国一项新法案的出台,让习惯了中美舆论交锋的全球媒体颇感意外。白宫高调推出所谓“大而美”法案后,外界普遍预期中国会如常站出来评论,甚至严厉批评。 谁知中国方面异常沉默,一个字也没说。7月7日的《纽约时报》就敏锐地捕捉到这一点,并对此大惑不解。 这份长达940页的法案,按国会预算办公室的说法,无异于一部债务扩张史诗。 它将在未来十年让美国国债至少增加3.4万亿美元。更具体一点,这相当于每个纳税人头上平白多出2.4万美元的账单。 法案的“美”,亦非普通百姓之美。其核心是为大企业和富豪送上永久性减税大礼包,企业所得税从35%骤降至21%,减税总额高达4万亿美元。而美国的中低收入群体,税负却几乎未受影响。 更具争议的是,为了“平衡”开支,法案削减了约1200万人的医疗保险和食品券福利,取消了拜登政府时期的新能源产业补贴,转头却将大笔资金投入军工。 这一系列操作下来,美国国债总额预计将冲向52万亿美元,占GDP比重接近120%。 此举不仅招致国会内部议员痛斥其“破坏美国经济体系”,也让外界担忧美国正被推向财政悬崖。 毕竟自2001年以来,美国国债从5万亿美元一路飙升到36万亿美元,两党除了减税和扩充军费,似乎谁也不愿触碰医疗、社保这些真正的“烫手山芋”。 面对如此重大的变局,中国的沉默自然引发了西方媒体的种种猜测。 第一个推测是中国担心惹恼了特朗普,因为他很有可能会卷土重来。 他们揣测,中美贸易战硝烟刚散,北京如今在处理对美关系时必然小心翼翼,生怕遭到报复。这一看法明显是在以西方的“零和博弈”思想来看待中国。回顾持续多年的贸易战,中国何曾怕过? 2025年4月,美国将对美产品关税提高至125%,中国旋即加征84%的关税,同时削减美国电影进口量。这与其说是出于畏惧,毋宁说是“以牙还牙”之举。 中国外交的核心是相互尊重,从不将对抗视为常态,但这绝不意味着无原则的妥协。 第二个推测就比较微妙了,他们说中国很乐意看到这种情况发生。 在他们看来,这项法案会加剧美国内部的贫富分化,削弱其长期竞争力,甚至可能将华盛顿推向财政悬崖,从而削弱其与北京竞争的实力。 这种说法看似有理,却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中美经济早已深度绑定。 中国为美国政府债券的第二大外国持有者,所持有债券数量达7500亿美元。倘若美国真的坠崖,美元体系动荡,中国的外汇储备也将大幅缩水。 更重要的是,世界最大经济体的危机必然波及全球,2008年的教训殷鉴不远。一个主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又怎会期望全球经济陷入混乱? 既然这些猜测都站不住脚,中国的沉默背后,其实是更深层次的战略考量。 首先中国很早就看穿了美国国债的性质。它就像一个无底洞,两党轮流执政,却都在做着减税和增支的同向运动。“大而美”法案不过是往洞里多扔了几块石头,改变不了其结构性困境。 对于这样一场注定上演的内部政治秀,中国若此刻高声批评,不仅吃力不讨好,反而容易卷入无谓的口水战。中国早已过了需要靠批评别人来刷存在感的阶段。 其次中国正专注于自己的核心议程,无暇分心去给美国“上课”。 当前中国正处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列为首要任务,到“一带一路”倡议的稳步推进,每一项都比隔岸观火、指点江山来得更为重要和紧迫。 中国现在最需要的就是保持一个能够专注于核心科技瓶颈的稳定的外部环境。这种“任尔东西南北风”的战略定力,正是其真正的优势所在。 最后沉默本身也是一种外交姿态,体现了不同于西方的国际交往理念。 中国主张通过对话而非对抗解决问题。当美国在全球范围内不断“退群毁约”时,中国仍在气候变化、核不扩散等领域默默履行国际责任,用行动而非言语来回应。 面对“大而美”法案,中国的实际行动早已开始:一方面持续推进经济合作,为世界提供稳定锚点;另一方面,则在悄然优化资产配置。 连续8个月增持黄金,官方储备已近2300吨,这无声地说明,中国早已开始系统性地将“鸡蛋从美债这个篮子里往外挪”,以对冲潜在风险。 西方媒体的困惑,本质上是其思维惯性的产物。他们习惯了非黑即白的对抗叙事,难以理解“和而不同”的东方智慧。中国的沉默,不是因为懦弱,也不是因为妥协,这是一种信心和格局。 它表明:当美国还在沉迷于内部的零和博弈时,中国早已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未来。 真正的崛起,从不依靠贬低对手,而是靠踏实做好自己的事。等到美国财政的泡沫被自己戳破时,无需中国开口,国际市场自会给它上最深刻的一课。

0 阅读:0
经略简料

经略简料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