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5月1日清晨,厦门禾山刑场。一个女人,腹部高高隆起,脚步沉稳,眉眼冷静。她抬手摘下手表,递给刽子手。随后吐出一句话:“别打肚子,朝头开枪。”刽子手愣了一下,掂了掂那块金表,本想咧嘴一笑,但当目光落在她鼓起的腹部时,他突然僵住。这个杀人如麻的狠角色,第一次,在刑场上迟疑了。 梁慧贞,1904年出生在海南琼山一个小官家庭。家境不算富裕,但父母都读书识字,对她要求严格。她自小聪明,成绩好,十五六岁就能背《古文观止》。到了1919年,五四运动风起云涌,全国都在喊救国。梁慧贞一头剪掉长辫,成了琼台街头第一个短发女子。那年,她还不到二十岁。 她进了广东第六师范学习,读书之余组织同学看进步报纸,讨论马克思主义。毕业后没回老家,而是主动申请去澄迈女子学校当校长。职位不大,但她要的不是官,而是舞台。 在那所女子学校,她白天上课,晚上走村串户,教贫女认字、劝人放足,还秘密传播地下资料。不到三年,她就成了当地革命小组的骨干,正式入党,开始组织更隐秘的活动。 1928年,她转到上海学习,进入暨南大学,一边进修,一边继续与中共组织联系。在那里,她认识了王海萍——一个同样热血的革命者,两人志同道合,很快结为夫妻。婚后,他们放弃安稳生活,调往福建,投身更激烈的地下工作。 1930年初,福建形势紧张,白色恐怖笼罩城市,地下工作异常艰难。但梁慧贞没退。她已经怀孕,却仍坚持继续任务。她的身份是福建省委交通员,专门负责传递密信、转移伤员、协调联络。 怀着七个月的身子,她走街串巷,表面上像个寻常孕妇,其实暗地里来往于各大据点。她穿长衫,遮掩腹部;藏信件于婴儿衣、鞋垫、饭盒中;哪怕爬楼梯、过关卡,也没出过差错。 有人劝她保胎,她只笑一笑,说怀孕反倒是最好的掩护。可是天不遂人愿。 1931年3月25日,一次例行送信途中,她与几名省委同志同时落网。消息早已泄露,是叛徒出卖。国民党特务一拥而上,把她从街上拖进牢房。 关押之后,刑讯开始。特务知道她身怀要职,软硬兼施。鞭子、棍棒、电刑全上,想逼她吐口。但梁慧贞咬牙不发一声。打完,她瘫倒在地,肚子都被打得红肿。有人提醒:“她怀孕了。”看守撇嘴:“越是这样,越要打。” 可她就是不招。 整个牢房里,只有一个人挺着肚子受刑。她一边吐血一边忍痛,一声不吭,一句不认。 1931年5月1日,刑场清晨,潮湿闷热。 命令下来了,厦门守军要在“劳动节”这天执行一批“极端分子”。梁慧贞赫然在列。 她那天穿着宽大的长裙,面色苍白却沉静。没人搀扶,她自己走下牢房台阶,走上刑场的板车。看守手脚麻利,脚镣铐上,布袋盖头,她摆摆手,不让盖。 “我能看清楚就够了。” 走到禾山刑场,风把裙角吹起。她轻轻解下手表——那是王海萍送给她的,唯一留在身上的东西。她把表塞进刽子手的手里,声音冷静: “别打肚子,朝头开枪。” 刽子手本来不想听,掂了掂金表,嘴角刚扯出笑,就看见那明显隆起的腹部。他愣住了。 这不是普通犯人。这是一个挺着八月身孕的女人。她的肚子里,还有一个没出生的生命。 他犹豫了。他转头看队长。队长只喊了一声:“执行!” “砰——”一声爆响猛然炸裂!树梢上的几只鸟,扑棱棱尖叫着冲天而起。 腹部微微抽动,然后平静。 她的孩子,就这样一起死去。 她牺牲那年,才26岁。 没有送别,没有墓碑,只是就地掩埋。那一段日子,王海萍还在狱中,直到一年后他也被捕牺牲。 两人最终未能团聚。 可梁慧贞的事迹,在牢里传开,在地下流传。在福建、海南,在南方各地,很多年轻女性听说她的故事后走上革命道路。 有人记得她的冷静,有人记得她的金表,有人记得那句“别打肚子”的请求。 1956年,作家高云览将这段往事写进小说《小城春秋》,主角“梁秋芳”的原型就是她。 1981年,同名电影上映。荧幕上,一个怀孕的女革命者走上刑场,无声倒地。观众泪目。 她的名字,终于刻进纪念碑。 碑下,写着:“革命烈士梁慧贞,1931年厦门牺牲。”
毛泽东曾预言高干子弟,句句应验!其中一个预判,源于一次与卫士散步时的聊天,当时他
【23评论】【611点赞】
用户10xxx60
革命先烈为新中国贡献了年青的生命,为新中国立下汗马功劳,现在的年青人更应该一珍惜来之不宜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