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在呼吁“同志”称呼重归主流,让称呼风清气正,让民风回归淳朴!我却更想说说

素衣舞雪翩 2025-07-10 08:21:18

人民日报在呼吁“同志”称呼重归主流,让称呼风清气正,让民风回归淳朴!我却更想说说另一个承载着特殊情感与责任的称呼——“老师”。它本应是温暖、踏实与纯粹的象征,却在当下遭遇着双重困境:社会泛化与校园“官化” 在高档酒店当领班的朋友,上个月碰到以前教过她的老师。朋友依然恭敬地喊了一声“某老师”。她说,那位已在部门领导岗位多年的中年人,明显怔了一下,转而感慨道:“很高兴还有人喊我老师,听着好亲切!” 隔天,我去菜市场买菜,扫码付款时,付款页面清晰地跳出收款人姓名—“某某某老师”。回家跟老公说起这事,我俩猜想:也许他曾经是位老师,对这份身份的怀念;或者是对这份职业的向往和认可,让他选择了这个称呼;也可能是“老师”这一称呼在社会上的泛用。 接到培训机构的推销电话,推销员的声音甜得发腻:“您好!我是某某学校的某某老师,请问您孩子需要……”不管接电话的是年长的还是年轻的,统一自称“老师”。有次我故意问:“你是教哪学科的?”她才坦言,自己是前台工作人员,这样称呼“显得亲切”。看似“亲切”的称呼,实质上模糊了教育者专业身份应有的边界感。现在“老师”的称谓就像一张通行证,被广泛挪用。 从高档酒店偶遇故师的感慨,到菜市场扫码时跳出的“某某老师”收款名,再到培训机构推销员千篇一律的“老师”自称,这个曾经神圣的称谓正在被泛化和稀释。 然而,颇具反差的是,当“老师”在社会中成为泛化的社交符号时,本应坚守称谓纯粹性的校园内部,却正遭遇着另一种形式的“冷落”与“异化”。校长成了“某校”,主任成了“某主任”甚至“某总”,年级组长成了“某部长”……这些日益流行的行政称谓,在同事之间使用,令“老师”这一称呼所承载的温暖内核日渐暗淡。更耐人寻味的是,学生见到校长,常会恭敬地喊一声“校长”,而校长对此往往欣然接受,乐呵呵地回应;若有人称呼他一声“某老师”,那份由衷的喜悦似乎不及前者。这种“官化”称谓对学生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强化了学生的等级观念。 一声“老师”能让离岗者暖意盈怀,这一声呼唤的价值早已超越单纯的职业标签,承载着深厚的认同与温情。然而,学校内,“某书记”、“某校”、“某主任”、“某部长”等称谓的流行,这种称谓的悄然转变,固然有便捷、区分层级之功用,却也折射出行政化管理思维对校园文化的渗透,也是对权力追崇的体现。当教育工作者彼此之间都习惯性地疏远“老师”而亲近职位时,不仅模糊了彼此作为教育同仁的本质联结,教育者本应挺立的精神高度与职业尊严,也在无形中被集体矮化。 因此,守护这声质朴的“老师”,不仅需要警惕社会泛化对专业边界的侵蚀,更需从校园内部开始,从教育者自身做起,自觉剥离不必要的行政光环,让“老师”成为连接彼此最温暖、最本真的纽带。当校长乐于被唤作“老师”,当同事间自然互称“老师”,教育的尊严与温情才能真正挺立。 那位离岗老师发自肺腑的“亲切”之感,本应是校园里最寻常、最温暖的日常。当一声“老师”能在校园内外都唤起这份纯粹的认同与温情,教育的灵魂方能熠熠生辉。

0 阅读:57
素衣舞雪翩

素衣舞雪翩

素衣舞雪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