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一农民收养两个月大弃婴,含辛茹苦将其养大成人,后成上校军官,工作时坚持带上

薄荷猫少女 2025-07-10 00:54:09

内蒙古一农民收养两个月大弃婴,含辛茹苦将其养大成人,后成上校军官,工作时坚持带上父亲。 2022年,当记者来到北京的一间出租屋时,见到了这样一幅场景,军事科学院的博士后董永在89岁的老父亲步伐蹒跚,但脸上满是幸福的笑容,身旁的董永在则全神贯注地搀扶。 认识他们的人都知道,这位军官是研究院的副研究员董永在,而老人是他的养父董栋小。 没有血缘,却胜似亲生父子。很少有人知道,这对父子走到今天,经历了怎样漫长而艰辛的岁月。 在董永在看来,人生中最光辉的时刻不是博士论文答辩通过,也不是穿上军装升任上校,而是第一次有能力将父亲接来身边,带父亲游览北京的时候。 他不会忘记,当他们站在长安街上,父亲的眼里充满震撼:天安门、天安门城楼、迎风飘扬的国旗…… 这些曾经在收音机里听过的名词,如今真实地展现在眼前。 那一刻,父亲瘦削的脸上笑容灿烂,让董永在觉得,自己这些年的拼搏和坚持都值得。 可又有谁能想象,这对父子最初的家是内蒙古偏远的塞北小村,房子是低矮的土坯房,还要时常面临饥饿。 1979年春天,内蒙古的董栋小听说邻村有人要把刚出生的弃婴送人,家庭困难的他却有了将孩子接回家的想法。 于是,他卖掉唯一的猪,凑齐奶妈费用,把这个孩子带回家,给他取名“永在”,愿他永远陪伴自己。 永在的童年是在饥饿中度过的。吃不饱是常态。 上初中时,他每天要走6公里到学校,路途崎岖、尘土飞扬;冬天常常是雪地里一步一步蹚着走到校门口。 因为没钱住宿,他天不亮出门,晚上摸黑回家。 雨天,他把化肥袋套在身上挡雨;雪天,他的脚套着父亲做的千层布鞋,走到鞋面湿透。 最难的是晚上的学习:屋子里连像样的灯都没有,只能靠煤油灯发出微弱的光亮。 夜里只有父亲沉重的喘息声和笔尖在作业本上划过的沙沙声。对他来说,书本是改变命运的唯一希望。 在日复一日的努力下,董永在成了村里少有的大学生。 拿到通知书的那一天,他和父亲喜极而泣。这背后一切的辛酸在此刻都不算什么。 在董永在看来,他感恩于父亲董栋小历经艰苦将自己抚养成人,成才。可在董栋小眼里,这个孩子又何尝不是自己的救赎。 1979年,董栋小正经历着人生的低谷期:妻子离开他,两个儿子相继夭折,家里只剩下他和体弱多病的母亲。 当时,他的人生仿佛被绝望吞噬。而这个孩子的出现,让他的生活燃起新的希望。 他不辞辛苦的将孩子拉扯长大,送他上学,给他最好的。 2001年,董永在顺利毕业,凭借出色表现特招入伍,终于穿上梦寐以求的军装,成为武警内蒙古总队包头支队的警官。 多年军旅生涯里,他从排长到干事、指导员,步步踏实前行,并考取吉林大学硕士研究生,后又考取国防大学博士,专攻马克思主义理论。 其间,他作为宣讲团专家,多次奔赴高原、海岛、边疆,为一线武警官兵讲授思想政治课程,受到广泛好评。 2007年,他被武警指挥学院选为青年教员,终于有了相对稳定的工作和住所。 可无论职位怎么变化,他心里最放不下的始终是独自在老家生活的父亲。 2011年春节回家,他看见80多岁的父亲拄着拐杖、步履踉跄地煮饭,顿时心如刀绞,立即决定带父亲到天津同住。 此后,不管工作多忙,每天他都坚持帮父亲洗脚、洗澡、理发。父亲晚年的每一天,几乎都能看见儿子为他忙碌的身影。 后来他到北京军事科学院攻读博士后,他依旧毫不犹豫地把父亲带在身边。 北京对于父亲来说是一辈子没想过能踏上的地方。 有时间,他就会推着父亲游北京:颐和园的十七孔桥、八达岭的长城台阶、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 父亲惊叹又满足地笑着,看着这些小时候只能听到名字的地方。那一刻,他觉得自己不仅是个儿子,更是父亲生活里最重要的依靠。 2019年,他调入军事科学院军队政治工作研究院,工作繁忙到常常需要出差数周,但他依旧申请带父亲随行。 研究院领导得知情况后,理解并支持他的做法。父亲和他形影不离的身影,成了院里一道温情的风景线。 这对父子几十年来的情感,并不需要血缘做证明。 从塞北贫困小村到北京军事科学院博士后研究楼,从吃干馒头到发表60多篇论文、出版10多部教材、主持20多项课题;这段父子同行的故事不只是一份温情的记录,更是关于坚韧、善良与感恩的最好注脚。 参考信源: 带养父进京做博士后研究,11年形影不离,这位上校让人动容……人民资讯-中国军网2022-02-15

0 阅读:26

猜你喜欢

薄荷猫少女

薄荷猫少女

思念是无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