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顶尖的美术学院居然招不满学生了,从5万考生到1万考生,短短几年就跌了80%。是就业难?花费大?投入产出比不够?AI人工智能发展到今天,美创已经可以被替代? 曾经人满为患的美术学院,如今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招生危机。 全国范围内,2024年美术生人数骤降8万,减幅达到13%。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这些往年动辄几万考生的名校,今年也集体“失血”。 更令人震惊的是,某些专业甚至通过破格降低文化线都招不满。 三年前,艺考培训行业还在疯狂扩张。中国美院的校考人数高达3万人,川美有4.6万,中央美院也有1.8万。 各地画室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一节课500元起步,一年花掉十几万是常态。那时候,考进美院,几乎等于拿到了“设计圈通行证”。 但是到了2024年春天,局势突然变了。中央美院的校考人数只剩1万,中国美院掉到2.1万,川美跌至3.7万。 天津美院、鲁迅美院、广州美院统统出现大规模缺额。甚至一些冷门专业,如西安美院的摄影专业,连一个学生都没招到。 从5万人跌到1万人,不只是数字的下滑,而是整个行业信心的崩塌。曾经考美院是无数学生和家庭的梦想,现在却变成了高投入低回报的代名词。 2024年艺考新政出台后,整个艺考圈都炸了。新规规定,所有专业型考生的文化课成绩必须达到普通本科线,甚至部分名校要求高于一本线。 清华美院在2025年明确要求,文化课上线后再加30分,很多专业课强但文化课弱的考生,瞬间被挡在门外。 鲁迅美院有67%的专业需要破格录取才能勉强维持招生数量,四川美院也不得不启动40%的破格计划。即便如此,依旧有学校招不满。 西安美院则坚决拒绝破格,结果直接导致摄影专业颗粒无收。过去靠“专业好”就能进名校的老路彻底堵死,文化课成了新的门槛。 有家长无奈感叹:“孩子从初三开始学画,从早画到晚,结果高考卡在文化分,连复读都没意义了。” 考美院需要什么?画室集训费一年10万起步,外加住宿、材料、交通、模考费用,普通家庭一年下来至少要准备15万。这还不算大学四年学费和生活费。 然而毕业后呢?设计岗位早已供过于求。大厂设计岗吃紧,乙方公司压榨严重,月薪五六千是常态。 不少纯艺术类毕业生只能接私单、做插画、开画室,最后甚至改行做运营、当老师、卖咖啡。家长们开始质疑:花几十万送孩子读美院,结果还不如学个编程。 天津美院的现状就是一个缩影,虽然是中国老牌美院之一,但设计学科评估只拿了个B-,校园只有180亩,硬件落后。 本地经济下滑,天津GDP已跌出全国前十,就业市场吸引力下滑。谁愿意花钱考个未来没希望的学校? 同时,文化成绩不错的学生更愿意报考985、211的设计专业。既有品牌又有专业,毕业后还能转行,性价比比美院高多了。 2023年开始,AI绘图工具大规模普及。Adobe Firefly、Midjourney、DALL·E、Stable Diffusion……不需要美术基础,只要输入一句话,就能生成一张精致的插画、海报、甚至三维模型。 某东电商设计部,已经用AI代替了三分之一的初级设计师。一个人就能搞定以前需要三个人协作的项目。设计已经不再是“创意”的代名词,而变成了“调教AI”的技术活。 很多画室老师发现,学生越来越浮躁。画几笔就问:“老师,这个AI能画吗?”家长也动摇了:“我花十几万学画,AI三秒钟就能出图,我图啥?” 但也不是所有人都悲观,皮克斯的创意总监曾公开表示:“AI的作品看起来很聪明,但没有温度。” 人类的审美是文化、情绪、经验的混合体,是AI无法模拟的深层感知。比如八大山人的孤寂、徐悲鸿的奔马、齐白石的虾,AI可以模仿线条,却模仿不了灵魂。 面对这场危机,各大美院开始“自救”。 2025年起,多个美院取消冷门专业的校考,比如西安美院砍掉了摄影,湖北美院缩减动画招生。 清华美院则改了初选规则,按照各省比例分配名额,避免出现“高分考不过北京低分生”的情况。 天津美院准备扩建校区,改善硬件,甚至考虑降低文化课门槛,以吸引更多考生。同时,越来越多美院开始和编程、人工智能、交互设计等领域“联姻”,开设数字艺术、设计与科技等新专业。 很多学校尝试推动“AI协作型”人才培养——不是抗拒AI,而是学会用AI。未来的设计师,可能不再是“画图的人”,而是“操控AI的导演”。 这场“招生寒冬”,是一次短期的阵痛,还是行业的拐点?答案或许是两者兼有。 旧的美术教育体系正在被淘汰,传统摄影、纯理论类专业失去市场,文化成绩不达标的学生也被挡在门外。AI拉低了设计门槛,也倒逼院校提升教育含金量。 但真正有创造力、有审美、有情感表达能力的学生,依然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这位班主任何罪之有?因3个学生没报清北怒退群!网友吵翻:到底是爱生心切,还是走火
【5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