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AI时代的生存挑战与伦理变革 《智能革命后的世界》读者分享会在兰州举行 刘永谋是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讲席教授,哲学院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科学技术哲学、科技与社会、科技伦理以及科技与公共政策,近来尤其关注AI等新科技对当代社会的冲击。他的新书《智能革命后的世界:AI技术与人类社会的命运》运用跨学科的理论、方法、观点和案例,深刻剖析了当前智能革命发展的趋势,并用通俗易懂、简洁明快的语言对“智能革命后的世界”进行总体把握和全面刻画。尤其聚焦于未来智能社会的数字共产主义、智人自我改造、AI养老与机器情感、机器人劳动与人类失业、AI科研与后真相状况、人类道德新变化、AI技术治理社会以及避免AI文明危崖等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议题。 活动中,刘永谋教授首先指出,智能革命方兴未艾,势必将或者说正在将人类社会推进到全新的智能社会,即以各种会聚技术尤其是智能技术为基础的社会。ChatGPT、Sora 等 GAI(Generated AI,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的兴起,标志着智能社会开始进入 AI 辅助生存社会的新阶段。现在或未来,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都将在 AI 的帮助下完成。很多人相信,也许不需要 100 年时间,机器人便有能力取代人类绝大多数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AI 辅助生存社会演化为 AI 替代劳动社会。显然,这将是生产力高度发达、物质产品极大丰富的富裕社会,值得我们憧憬。 然而,在智能社会深入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科技风险和社会风险。刘永谋教授举例到,比如AI 的应用会使越来越多的人失业这一问题将一直困扰着智能社会,如何处理好该问题将成为智能社会能否继续进步的先决条件之一。因此,如今关注智能技术发展状况的人,不限于 AI 的研发者、推广者或者 AI 发展的评论者、人文社科研究者,更包括深感生活将被智能技术深刻影响的普通公众。AI 发展的问题,不再是纯粹的技术问题,而是成为某种意义上的公共性议题。在 OpenAI 发布 Sora、马斯克开源 Grok 等一系列相关事件中,这一点表现得非常清楚。 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邱德钧教授认同,并表示,随着智能革命不断深入展开,并向当代社会各个层面渗透,有关“智能社会将去向何方、又应该去往何方”的问题,不仅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困惑、思考,亦成为试图把握时代精神的当代思想家不可能绕开的关注点。而这正是这本《智能革命后的世界》试图讨论的问题,即“智能革命后的世界”,所以他也推荐在座的学生或者是普通读者都应该读一读。 在发布会现场,刘永谋与现场观众展开了深度对谈。针对提问“AI是否将终结人类文明”,他回应:“技术本身无善恶,关键在于人类能否以智慧驾驭其方向。我们既需警惕‘文明危崖’,也要拥抱技术赋予的新可能——无论是星际殖民,还是人机共生的新伦理。” 针对读者关心的“AI伴侣”和“AI情感”的问题,刘永谋说:“若爱情的本质是多巴胺分泌与程序化互动,人类对机器人的‘爱’是否仅是高级恋物癖?”他提到他在书中进一步反思了传统爱情观的局限性,并指出“一夫一妻制”“忠贞不渝”等观念实为历史建构的产物,未来人机关系或将以更开放的形态存在然而,刘永谋亦警示了可能存在的风险:“AI伴侣可能加剧情感异化,甚至成为人类逃避真实关系的工具。当技术能模拟一切亲密互动,人类是否会在‘完美程序’中丧失爱的能力?”他呼吁,人类应提前建立伦理框架,防止技术滥用对人性造成侵蚀。 《智能革命后的世界》以15个关键议题勾勒出智能社会的全景图,涵盖就业、教育、治理、情感等领域。正如书中所言:“智能革命不仅是技术的狂飙,更是人性与文明的试金石。” 作者刘永谋希望这本书能开启公众对AI时代人类命运的集体思考,他同时表示,计划中的“AI时代三部曲”在持续创作中,第二部《AI性别》也即将完稿。
AI都想不出来的旗帜,被他们给想出来了[滑稽笑]
【26评论】【1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