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声叹息!
1646年4月20日,南明隆武朝武英殿大学士黄道周,被斩杀于南京西市。临刑前,刽子手要他跪下,黄道周却倔强地扬起头颅,“头可断,血可流,大丈夫岂可跪降清妖?”
一年前,清军攻陷南京,兵锋迅疾南下。江南百姓联名,请求身在福建的隆武帝,出兵拒敌。
隆武帝想出兵,无奈大权都在郑芝龙手里,“陛下可北伐,臣却无兵遣!”
正当隆武帝一筹莫展之际,黄道周主动请缨,“江南横遭涂炭,国家危在旦夕,臣愿就地招募义勇,自筹粮饷,率军北伐!”
就这样,黄道周从福州出发,沿途招募抗清义士。很多农民深受感动,“荷锄从之”,农具和木棍就成了这支临时拼凑队伍的标志性武器。扁担军由此得名。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满腔的热忱,怎可抵八旗钢铁洪流?
黄道周率领数千扁担军,师出仙霞关。虽然初战告捷,但,随后因分兵失利,兵败婺源,黄道周被俘,押解至南京。
清廷派洪承畴亲自劝降。
黄道周凝眉立目,严词拒绝:“头可断,志不可屈!”
在狱中,更写下绝命诗:“纲常万古,节义千秋。天地知我,家人无忧。”
就义前,他整理衣冠,面向南方行三跪九叩大礼,拒绝跪受刑罚,坚持站立。刽子手行刑时,他头被砍下,身体仍直立不倒,血洒当场。
黄道周殉国时年62岁。其遗骸后被门生葬于福建漳浦。
黄道周的忠义气节和以死明志,成为南明一首绝唱晚歌,也为后世树立起一座不朽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