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4年,唐代宗在宫中设宴,给68岁老将郭子仪道歉,为鱼朝恩赔礼。郭子仪手握重兵,但宴会上十分低调,故而得以善终。 谈到唐朝名将,少不了郭子仪。论军事能力,带兵纵横沙场,郭子仪不如李光弼,但郭子仪却得以善终。 郭子仪为何能善终?764年宫廷宴会上,郭子仪对唐代宗、鱼朝恩的态度,堪称处理君臣关系与同僚关系的典范。 763年,安史之乱结束,唐代宗过河拆桥,贬谪各路将领,对他们猜忌很深。宦官鱼朝恩,唐代宗亲信,陷害忠良,排挤能臣。 郭子仪没能升官,还被解除兵权,闲赋在家。郭子仪没啥抱怨,打包好东西,回到府上,准备颐养天年,了此一生。 唐朝内斗,吐蕃趁机进攻,一度打到关中。唐代宗如何是好呢?包括李光弼在内的节度使,都选择按兵不动,对唐朝过河拆桥的举动深感不满。 没有勤王军,程元振、鱼朝恩打击下来瑱早已被处死,京师防卫力量也没了。如此,唐代宗只好放弃长安,逃到陕州,吐蕃攻克长安。 都城陷落,关中混乱,天子逃难,节度使之间矛盾尖锐乃至兵戎相见。此种现象,典型的王朝灭亡前奏,唐朝的基业即将终结。 所谓国难思良将,唐代宗想到了郭子仪,又下诏让他来勤王。此时,郭子仪没了兵权,身边只有二十多个骑兵,他也无怨无悔。 郭子仪挺身而出,唐军都愿意跟着他作战,并表示:“当今废立,只在郭令公”。凭借超高的威望,郭子仪聚集各地溃军,并杀向长安。 吐蕃不敢招惹郭子仪,只能撤退。但是,吐蕃并不甘心失败,很快就攻打泾州,结果又被郭子仪联手回纥击败,阵亡一万余人。 郭子仪在前方御敌,自己后院起火了。鱼朝恩嫉妒郭子仪,平日就很讨厌他,故而派人去挖掘郭子仪的祖坟,而唐代宗却没处理。 鱼朝恩此举,天下哗然,郭子仪手握重兵,与吐蕃决战的关键时刻,居然挖祖坟?一旦郭子仪率兵杀回来,或者临阵按兵不动,纵容吐蕃,估计就没唐朝了。 击败吐蕃后,郭子仪从前线回京城。此时,天下人都在议论,说郭子仪肯定要讨回公道,唐朝内部肯定要火拼,血流成河,或者郭子仪直接行废立大事。 郭子仪班师回朝,手握重兵,唐代宗也慌了。挖掘祖坟,并不是唐代宗的意思,问题是他也不处理鱼朝恩,自然担心郭子仪恼怒。 为了安抚郭子仪,唐代宗在宫中设宴,给郭子仪赔礼道歉,为鱼朝恩赔罪。唐代宗胆战心惊,他不能保证郭子仪的态度,脸色无光。 郭子仪入宫,只身一人,并没随从。唐代宗见到郭子仪,立刻解释亲信鱼朝恩的事情,并安慰郭子仪,算是赔礼道歉。 唐代宗放下身段,郭子仪很清醒,他也来了一次表演。郭子仪一边哭,一边说:“臣久主兵,不能禁士残人之墓,人今发先臣墓,此天谴,非人患也。” 啥意思呢?郭子仪手握重兵,长期征战,不能阻止士兵挖掘别人祖坟,如今岂能怪罪他人呢?这是天意,并非人为。 郭子仪此举,鱼朝恩也不好意思了。不久,鱼朝恩在府中设宴,主动给郭子仪赔罪,并试图缓和彼此关系。 鱼朝恩痛恨、嫉妒郭子仪,众所周知。元载告诉郭子仪:这是鸿门宴,郭令公不要去。非要去的话,应该让甲士跟随,震慑鱼朝恩。 郭子仪不听,他只带着十几个家僮前往,一个护卫也不带。郭子仪此举,连鱼朝恩都觉得不可思议,便问:“何车骑之寡?” 鱼朝恩原本以为郭子仪会带着众多人马,给自己一个下马威,炫耀武力。谁知,郭子仪居然是单刀赴会,鱼朝恩想不明白。 郭子仪告诉他,自己之所以不带士兵,就是为了让坊间言论不攻自破。啥意思呢?坊间都说鱼朝恩想陷害郭子仪,郭子仪用行动表明,他们是“胡乱猜测”。 坊间言论,是否属实,答案不谈而喻。郭子仪主动缓和关系,鱼朝恩也哭了,直言:“非公长者,得无致疑乎?” 鱼朝恩挖掘祖坟,唐代宗没有追究,68岁的郭子仪却巧妙处理了这件事,堪称生存智慧的典范,郭子仪活了85岁。 郭子仪很清楚,鱼朝恩为何敢挖祖坟,无非就是唐代宗纵容。很简单,安史之乱后,唐朝对武将并不信任,宦官是皇帝用来制衡节度使的工具。 安史之乱时,鱼朝恩瞎折腾,导致郭子仪等9位节度使以及60万大军溃败邺城,被史思明反杀,洛阳再次陷落。 安史之乱结束,鱼朝恩又使坏,许多节度使被解除兵权,包括郭子仪。鱼朝恩为何猖狂,无非是唐朝中期特殊环境使然。 郭子仪手握重兵,对朔方军控制非常强。没有实权的郭子仪,只需要一句话,朔方军士兵就砍了几十位将领脑袋,接受朝廷招抚,成功化解危机。 论带兵打仗,郭子仪未必最强,但郭子仪懂得如何争取士兵,也知道处理朝廷复杂的关系,故而得以善终。 郭子仪看得开,皇帝让干啥就干啥。皇帝解除兵权就回家,皇帝下诏就出来,反复多次,郭子仪从不抱怨,他定位很准。 天下是唐朝的,郭子仪做好自己份内之事,其他都不管。本身手握重兵,威望超高,还很尊重皇帝,妥善处理各方关系,郭子仪不善终都难。 781年,郭子仪病逝。此时,唐德宗觉得自己可以了,结果如何呢?泾原兵不服,结果二帝四王横空出世,唐德宗逃离长安。
764年,唐代宗在宫中设宴,给68岁老将郭子仪道歉,为鱼朝恩赔礼。郭子仪手握重兵
历史萌讯铺
2025-07-08 18:10:37
0
阅读: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