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帅了!当地时间7月2日,王毅与欧盟主席冯德莱恩在布鲁塞尔举行了会晤,会谈期间,王毅明确表示“中国不应被简单类比”,直接回应了欧盟部分人士将中国视为“系统性对手”的观点。 这次会谈恰逢中欧建交即将迎来50周年,双方都表达了总结过去经验、规划未来合作的意愿。冯德莱恩在会后表示,欧方愿以建交50周年为契机深化务实合作,双方已同意在气候变化、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六个领域成立专项工作组。 2023年中欧双边货物贸易额达7310亿欧元,相当于每天约20亿欧元的交易量,中国已连续八年成为欧盟最大贸易伙伴,这种经济联系的紧密程度远超政治层面的分歧。 然而政治与经济之间的矛盾正在加剧,2024年前5个月欧盟对华投资同比下降42%,但同期中国对欧投资却增长17%。这种“单向降温”反映了欧盟对华政策的内在矛盾。 欧盟近年来频繁使用“去风险”概念,试图在与中国保持经贸关系的同时降低所谓的依赖性,但这种做法的实际效果令人怀疑。 以半导体行业为例,意法半导体等欧洲企业因配合美国对华芯片禁令,中国区营收同比下降48%,直接影响了公司的全球业绩。 2024年上半年中欧贸易额达2.8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8%。特别是电动汽车、光伏组件、锂电池等“新三样”产品,对欧出口增幅均超过30%。这些数据表明,尽管政治氛围复杂,两地企业和消费者的实际需求仍在推动贸易增长。 欧盟内部对华政策也存在明显分歧,法国总统马克龙和德国总理朔尔茨近期都呼吁“重新校准对华关系”,这与欧盟委员会的强硬立场形成反差。德国工业联合会更是直接警告,将经贸关系政治化只会损害欧洲企业的竞争力。 这种分歧的根源在于对中国发展道路的不同认知,王毅在会谈中特别强调,中国有自身的发展逻辑,不应被简单类比。 这句话直指欧盟部分人士的认知误区——他们习惯于用西方的发展模式来理解和评判中国,进而产生所谓的“威胁论”。 从具体合作来看,双方在新能源、数字经济、生物医药等领域仍有巨大合作空间,中国202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7.1万亿元。 这样的市场规模对任何经济体都具有巨大吸引力。欧洲企业如果因为政治考量而错失这样的机会,最终损失的是自身的发展前景。 值得注意的是,新华社援引欧盟外交人士消息称,中欧领导人峰会可能于9月在北京举行,这将是双方高层在复杂国际环境下的重要互动,届时可能就新能源合作等议题签署具体协议。 当前的中欧关系面临着选择的关键时刻,欧盟新一届机构将于11月就职,这为重新审视对华政策提供了机会。 如果欧盟能够摆脱意识形态偏见,基于互利共赢的原则发展与中国的关系,不仅符合双方的经济利益,也有利于全球经济的稳定发展。 反之如果继续沿用冷战思维,将正常的经贸竞争泛政治化,最终受损的将是欧洲自身的发展潜力。在全球化时代,任何试图人为切断经济联系的做法都是短视的,也是不现实的。 王毅在布鲁塞尔的表态清楚地传达了中方的立场:差异不应成为对抗的理由,而应成为合作的动力。这不仅是外交辞令,更是对当前国际关系现实的准确判断。中欧关系的未来发展,需要双方都能以更加务实和开放的态度来面对分歧,寻求共同利益的最大化。 王毅的布鲁塞尔之行虽然只是一次常规的外交活动,但其释放的信号意义重大。它既展现了中方对发展中欧关系的诚意,也为双方未来合作指明了方向。关键在于欧盟是否能够抓住这个机会,做出符合自身长远利益的选择。
中欧峰会或将缩水24小时!部分议程被曝取消,欧盟自食经贸恶果彭博社曝料:原定两
【12评论】【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