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充兵败后被押往长安,一同来投降的还有卢行褒和苏世长等人。李渊二话没说,将卢行

碧水清波情韵悠 2025-07-05 02:20:00

王世充兵败后被押往长安,一同来投降的还有卢行褒和苏世长等人。李渊二话没说,将卢行褒砍了,然后杀气腾腾地问苏世长:“你为何要对抗王师?”苏世长从容不迫地回答:“虽失其鹿,天下皆可围猎。陛下既然成功捕获,为何要怨恨那些同猎的人呢?” 如果您喜欢我们的内容,麻烦顺手点击一下右上角的「关注」,方便日后随时参与讨论、分享观点,感谢您的支持呀! 兵败的王世充、卢行褒、苏世长几个人压着脑袋进城时,谁都能感受到空气里压着一股杀气。唐高祖李渊等在大殿,没废话,直接让人把卢行褒拉出去处斩。话都没留一句,干脆利落。 说实话,这种处理方式在那个时候真不算稀奇。兵败如山倒,谁投降谁心虚,大唐刚刚站稳脚跟,李渊必须用杀伐来树立威信。这也是他稳住局势的老办法。可就在这个人人噤若寒蝉的时刻,轮到苏世长了。他站出来,面对李渊的质问,不卑不亢,说了句很有意思的话,虽失其鹿,天下皆可围猎。陛下既然成功捕获,为何要怨恨那些同猎的人呢?” 别看这几句话轻描淡写,其实门道不少。苏世长明明也是降将,他没有苦苦哀求,也没往自己脸上贴金,而是用个“围猎”的比喻,把这乱世看得通透。他的态度,既不是逆来顺受,更不是自暴自弃。这个分寸感,一下子把朝堂上的氛围都扭转过来了。李渊听完,杀气消了一大半,反倒觉得这个人有胆有识,是块硬骨头。 人和人就差那么一念之间,有人跪着等死,有人站着求生。苏世长显然属于后者。他没做什么大动作,反而用冷静和智慧留住了命,也给自己争得了一个全新的机会。这种场面,不管过多少年再看,都是人性最真实的体现。顺应潮流不丢人,能在刀口上讲出自己的理,更难得。 苏世长这一生,经历其实特别有代表性。他出身在今天陕西武功那一带,祖上和父亲都是北朝、北周的地方大员,算是根正苗红。小时候就机灵聪明,北周武帝见过他,说这孩子以后肯定能出息。等到隋朝,他做过长安县令,口碑不错,家乡的老人都记得他清正不贪,遇到水灾他亲自跑前跑后帮百姓解决问题。 可隋朝一垮台,天下乱成一锅粥。苏世长当时没有第一时间去投靠李渊,而是先选择了王世充。当时谁能笑到最后没人知道,这种选择看似摇摆,其实是现实无奈。官场里谁没点家业要顾?他跟着王世充,当了太子太保,还镇守过襄阳。可是风向一变,李世民攻破洛阳,王世充输了,苏世长也成了被俘的降将。 就是在这样极端被动的情况下,苏世长不卑不亢地和李渊对话,直接改变了自己和家族的命运。李渊没多为难他,反而安排他做了谏议大夫。这种用人思路很值得琢磨:能活下来的,不光是会打仗的人,还是有主见、有见识的人。 后来苏世长在朝中干得还不赖。他不但敢说真话,还能把话说到点子上。有一次李渊带着一帮大臣在高陵围猎,大家都拍马屁,说皇上英明,苏世长偏偏说国事要紧,狩猎别太沉迷。李渊听了虽然脸色变了,但心里明白,这才是真心为国。换别人可能就被记恨了,苏世长反而因此更受重用。 再说一次,他在披香殿喝酒的时候,看着新修的宫殿就劝李渊:“您别学隋炀帝,隋朝就是太奢侈才亡的。”这话要是旁人说出来,可能小命都保不住。可苏世长敢说,也会说,他不光考虑皇帝的面子,更顾念大唐社稷。这就是老百姓最服气的一点:不是谁都能活得这么明白,也不是谁都敢在刀尖上行走,还能保持底线。 苏世长后半生的故事,更能说明在乱世里做人做事有多难。他进了李世民的天策府,被看作“十八学士”之一,给李世民出谋划策。贞观初年还被派去出使突厥,在那样的外交场合上,苏世长敢坚持原则,不收贿赂,硬是让突厥人对大唐刮目相看。唐朝朝野里,提到苏世长,无不佩服他的风骨和机变。 可惜天有不测风云。后来苏世长被任命为巴州刺史,赶去上任时,竟然在渡河时不幸遇到风暴,船翻了,人也没了。这种结局,实在令人感慨。一个能言善辩、敢作敢为的人,最终没死在刀下,也没毁在官场,却被天灾带走。李渊知道后,特地追赠他高官,并厚葬于家乡。 有人可能觉得他一生很憋屈,其实未必。苏世长这一辈子,能在那么乱的时代留下名声,能在朝堂上敢说真话,已经远超常人。更重要的是,他没有被权力和利益完全吞没,始终有自己的原则。很多人看官场只看得见风光,却不知其中的凶险和挣扎。 一个人能否被后人记住,靠的从来不是表面的风光,而是在大时代的洪流里,能不能留下一点点清醒。苏世长用自己的经历证明,乱世里不管怎么选,都有代价。选择权臣、选择投降、选择刚直,路都不容易走,但能活成自己,这比什么都值钱。

0 阅读:2
碧水清波情韵悠

碧水清波情韵悠

碧水清波情韵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