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4月,邓小平视察兰州504厂,在车间角落,他突然看见一个穿工装的女工,目光一怔,顿时愣在了原地。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邓小平视察的时候,突然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 只见一位穿着工装的女工正沉浸在紧张的工作里。 她特别专注,压根没有感觉到有一个人一直盯着她。 邓小平走近一看,喊出了她的名字。 女工好久没有听到有人叫她的名字,猛地抬起头。 王承书没有说什么,用微笑回应了邓小平。 邓小平之所以惊讶,不为别的,只因她是世界知名的女物理学家。 想当年,王承书参加了著名的全国群英会。 能受邀参加,足以证明她的能力不容小觑。 也就是在那个时候,邓小平见到了王承书。 她举止从容自信,散发出一种端庄的气质,语言更是温和且有力量。 给邓小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邓小平的心里,王承书是一个大科学家。 再次见面,她却穿着一身工人的服装。 她学术研究已经迎来希望曙光,如果继续投身该领域,未来一片光明。 但王承书没这么做。 她隐姓埋名,默默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王承书这一生是奉献的一生,更是将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的一生。 一生三次“我愿意”让无数人看到,什么才是真正的爱国! 王承书毕业于燕京大学物理系。 当时学理科的女生少之又少,她是其中一个。 旁人都劝她学文,她却坚定初心,凭借一股劲硬生生打破“女生不适合学理”的魔咒。 毕业时,王承书全系第一。 这个成绩足以证明一切。 毕业后,她没急着踏入社会,走上了国外深造的道路。 在美国,王承书轰动了世界物理学界。 “王承书—乌伦贝克方程”重要理论随之而来,她在美国声名大噪。 如果她选择留在美国,绝对可以凭借着卓越的智慧迎来一个又一个“轰动”。 1949年,新中国成立。 王承书和丈夫张文裕得知此事第一时间就共同决定回国! 即使他们在美国已经取得很大的成就,但对他们来说,来这里深造就是为了提升自己,更好地报效祖国。 面对王承书夫妇离开,美国又开始做一些上不了台面的小动作。 直到1956年,他们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 回国第一时间,王承书就投身建设祖国当中。 第一次“我愿意”于1958年。 彼时的王承书46岁,研究的专业已经定型。 但面对中国的需要,她毫不犹豫将所有精力放在陌生的热核聚变领域里。 两年里,王承书忙得像个陀螺,是她历经无数次失败,最终在此领域得到大幅度的突破。 第二次“我愿意”在1961年。 这一次,王承书需要面临的不仅仅是研究高浓铀的难点,还要承受不能与家人相见的痛苦,执行工作中必须隐姓埋名。 她没有说什么长篇大论,只说了一句我愿意。 那段时间里,王承书带领着团队不眠不休,有时候忙起来连饭都顾不上吃。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和反复论证,她终于看到希望曙光。 第三次,王承书依旧用一句“我愿意”开启继续隐姓埋名的生活,将所有时间和精力全都放在同位素分离研究里。 她是总设计师,更是团队的主心骨。 王承书伟大的奉献精神不仅激励了所有人,还让大家感受到了什么才是爱国情怀,什么才是无私奉献。 三次“我愿意”的背后是日日夜夜忙于研究,更是对祖国永不熄灭的爱。 正是因为有像王承书这样的人,这个世界才会这么美好。 她这一生是传奇的一生,更是奉献的一生。 虽然她已经离开这个世界,但是她的精神、付出,会永远留在这个世界,留在每个人的心中。 主要信源:(北京科协——回眸|一生三次“我愿意”,这是王承书对祖国的深情告白)
邓小平晚年忆三陈:最痛惜陈赓,最心疼陈再道,裁军时他牺牲太多陈赓,1903年出
【1评论】【2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