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谈判前,中共中央接斯大林来电,要求中共坚决服从蒋委员长领导,交出军队。一代伟人:中国人的事要靠中国人办嘛,斯大林的话是参考,不是圣旨。 重庆谈判的前夕,中共中央内部气氛凝重。 日本刚刚投降,整个国家沉浸在胜利喜悦中,但未来的走向却扑朔迷离。 国民党领袖蒋介石突然发来邀请,希望与毛泽东在陪都重庆商讨国家大计。 这份措辞恳切的电报,却在中共高层中投下了不小的波澜,引发了一场激烈的内部讨论。 许多人强烈反对毛泽东赴渝。 历史教训摆在眼前:国民党的李济深、胡汉民被蒋介石软禁,主张抗日的张学良将军被终身囚禁,杨虎城遭遇不幸。 蒋介石的反复无常和心狠手辣让大家记忆犹新。担忧是实实在在的,蒋介石历来主张国家只能有一个领袖,视共产党为眼中钉肉中刺,此去重庆无异于闯龙潭虎穴。 会议从深夜持续到天色发白,反对的声音汇成了共识——为了安全,毛泽东不能去。不过,毛泽东提议,应该向苏联领导人斯大林通报此事并征求意见。 紧接着,蒋介石的第二封、第三封邀请电报又到了,催促之意愈发迫切。 时间紧迫,中共中央召开扩大会议,再次严肃讨论毛泽东是否成行。 周恩来在这次会上改变了他最初的反对立场,他深刻分析了形势:蒋介石反复邀请,表面谈和平,实则是为了争取时间调兵遣将的缓兵之计。 但关键在于,如果共产党拒绝谈判,蒋介石就能把破坏和平、挑起内战的责任完全推到共产党头上。 因此,为了避免在政治上陷入被动,特别是为了揭露蒋介石的欺骗性,教育广大民众和争取中间力量,周恩来认为必须前往重庆,并主动请缨陪同毛泽东一起去。 毛泽东赞同周恩来的判断。他明白此行凶险,蒋介石打的什么算盘双方都心知肚明。 关键在于,蒋介石利用了全国人民渴求和平的强烈愿望设了这个局。 如果毛泽东不去,正好给了蒋介石污蔑共产党的口实。 若是毛泽东突然出现在重庆,这步出乎蒋介石意料的棋反而会打乱他的阵脚。 那时,一旦蒋介石撕毁协议发动内战,全国人民就会看清究竟是谁在破坏和平。 毛泽东说,这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他最终拍板:自己与周恩来赴重庆谈判;同时,中央的日常工作由刘少奇负责。毛泽东强调,他在谈判桌上的底气,来自于后方扎实的备战,只有自卫战争打得好,谈判才能谈得拢。 会议期间,一份斯大林的回电到了。 斯大林的意见非常明确:要求中国共产党人服从蒋介石的领导,彻底放下武器,解散军队,作为一个普通政党加入国民党政府。这份指示立刻在会议上引起了巨大的震惊和激烈反对。 交出用无数牺牲换来的枪杆子?放弃独立地位向国民党靠拢?这简直是违背了革命的初衷,无法向牺牲的千千万万烈士交代!会场群情激愤,反对声一片。 面对来自超级大国的压力和内部的焦虑,毛泽东语气平缓但立场坚定。 他摆摆手让大家安静下来,指出一个根本原则:中国人的事情,只能由中国人自己来办。 斯大林的意见可以供参考,但绝不是必须遵循的命令。 他用形象的比喻点出问题的核心:把军队交出去,那当初何必发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枪杆子是共产党的根基,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保障。 常言道,没枪杆子的政党就像没打狗棍的乞丐,那是绝对站不住脚的。人民军队就是一切的根本,有了它才有人民的一切。毛泽东这番深入浅出、立场鲜明的话,一下子解开了大家的心结,会场的气氛轻松了许多。 8月24日,在即将奔赴各自战场的各地重要干部会议上,毛泽东宣告了自己即将启程的消息。 他信心十足地告诉大家,与蒋介石的斗争就像一盘刚刚开始的棋赛,前途是光明的。 他把重庆谈判的原则明确归纳为四点:第一,牢牢掌握自主权,坚决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军权绝不可拱手让人,这就像俗话说的“崽卖爷田不心疼”,咱这江山是流血牺牲换来的,不能丢;第二,在守住底线的前提下,可以在其他方面做出一些灵活让步;第三,谈判的强大后盾是武装力量,必须不断加强自身实力,随时准备粉碎蒋介石的军事进攻;第四,对谈判桌上国民党签的任何东西都不能寄予不切实际的幻想,蒋介石不可能真正发善心。 时光流转,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早已沉淀。 毛泽东关于掌握枪杆子、独立自主处理国家事务的思想穿透了岁月。 回看当年的关键抉择,更能体会到其深远影响。 参与决策的核心人物们虽已故去,但他们的精神与智慧仍被后世铭记和研究。关于那段风云岁月以及人物的历史贡献,近年来央视制作了多部精品纪录片进行深度解读,官方媒体也持续刊发有分量的纪念文章和研究成果。 信息来源: 中央电视台纪录片《国家记忆:重庆谈判》(具体集名或系列名可能不同,但作为权威媒体纪录片类) 中央档案馆编纂出版的《毛泽东文稿》及相关档案汇编 《人民日报》发表的纪念重庆谈判及相关历史人物的专题文章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登载的党史研究文章
重庆谈判前,中共中央接斯大林来电,要求中共坚决服从蒋委员长领导,交出军队。一代伟
文栋说明星
2025-07-04 16:16:57
0
阅读: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