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命玩的后果!”杭州,女孩玩蹦极时,闭着眼被工作人员直接推下,以为脸上有水,结

肆时哾 2025-07-04 15:06:46

“拿命玩的后果!”杭州,女孩玩蹦极时,闭着眼被工作人员直接推下,以为脸上有水,结果一摸满手血!女孩磕到下巴导致脑震荡,向景区索要保单,却被发来一份免责协议!网友:这种蹦极到底有啥好玩的?

据法治进行时7月3日报道,杭州千岛湖的蹦极台上,风卷着夏日的燥热。女孩闭紧双眼,攥着栏杆的手沁出冷汗——她在做最后的心理建设,却没料到,工作人员的手掌已经推上后背。

“当时就觉得那一下很痛。”后来女孩回忆时,声音还带着颤抖。她本以为脸上溅的是蹦极台的水雾,直到指尖触到温热的血,整个人瞬间僵住。

下坠的风里,下巴重重磕在未知处,剧痛混着重心失重的眩晕,让她连尖叫都卡在喉咙里。被绳索拽回平台时,同行朋友吓得声音发抖:“你脸和下巴全是血!” 送往医院的路上,她头晕得只能躺着,胃里翻江倒海。

检查结果是脑震荡,医生说“再偏一点,后果更难料”。更让她心寒的还在后头:当她忍着头痛找景区索要投保单,想弄清楚“安全保障在哪”时,对方发来的文档里,“免责协议”四个黑体字格外刺眼——条款里密密麻麻的约束,几乎把景区责任摘得干干净净。

千岛湖蹦极台边,红色标识牌明明白白写着“45KG - 90KG”,可工作人员的动作,却像没看过安全手册。女孩闭着眼、身体紧绷,明显还在犹豫,却被“猛推”而下。

网友翻出同类项目的规范:正规蹦极前,工作人员会反复确认游客状态,甚至会喊“3、2、1”给心理缓冲,可这里,连基本的沟通都省略了。

“我见过蹦极的流程,都是游客自己跳或者喊‘推’才会动。”一位极限运动爱好者评论道,“这不是帮助挑战,是硬把人往风险里塞。”更有人扒出细节:女孩被推时,防护装备是否调试到位?

撞击的“未知处”,会不会是平台边缘的硬件隐患?这些疑问,随着事件发酵,成了网友追问的焦点。

景区回应“已和家属沟通,不会逃避责任”,可那份免责协议,却像堵墙横在女孩面前。协议里的“自身原因”“不可抗力”,把责任甩得轻巧,却忘了游客是冲着“景区保障”才敢尝试。

有法律从业者科普:若能证明工作人员操作失误,免责协议并不能完全豁免责任,但维权的复杂和耗时,早已让伤者心力交瘁。

“买票时没说有这协议啊!”女孩的委屈戳中无数人。网友翻出更多隐忧:极限运动的保险,到底保什么?景区的急救措施是否专业?“我朋友蹦极时绳索卡壳,悬在半空半小时,后来落下恐高症。”一条评论揭露行业隐疾,“刺激项目背后,安全管理跟不上,就是拿游客命开玩笑。”

事件里,最扎心的追问来自网友:“这种蹦极到底有啥好玩的?”有人晒出蹦极后的爽感:“跳下去那刻,所有烦恼都被风吹走了。”

可更多人开始反思:当“挑战自我”变成“生死赌局”,刺激的边界在哪? 千岛湖的蹦极台依旧矗立,但女孩的遭遇,让无数人重新审视极限运动的“安全底线”。

景区的专业度、设备的维护、人员的培训,甚至保险的真实性,都该是“冒险”前的必答题。毕竟,没人想在尖叫里赌命,更不该在受伤后,只拿到一张冷冰冰的“免责书”。

如今,女孩的脸还在恢复,可心里的阴影难消。这场意外撕开的,不仅是景区管理的漏洞,更是所有人对“冒险”的反思:当我们追逐刺激时,谁该为安全兜底?景区的“免责”,能免去良心的拷问吗?

你怎么看这场蹦极惊魂?是觉得极限运动本就有风险,还是景区必须为疏漏买单?来评论区说说——毕竟,每一次讨论,都是为了让“冒险”更安全些。

0 阅读:40

猜你喜欢

肆时哾

肆时哾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