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93年,福建遭遇百年不遇的旱灾,田地龟裂,水井干涸,树皮草根被啃光,观音土成了抢手货。路边饿殍无人收殓,绝望如野火蔓延。而远在菲律宾的福建商人陈振龙,决定赌上性命打破僵局。
陈振龙,福州长乐人,曾是秀才,弃文从商后漂到西班牙殖民统治下的吕宋岛。那里有一种叫“朱薯”的块茎震撼了他:红皮白心,生吃脆甜,烤熟软糯,不挑地,亩产是家乡水稻的六七倍。可西班牙人把朱薯当战略物资,禁令贴满码头:“偷运薯种出境者,格杀勿论!”卫兵搜查严格,陈振龙目睹偷运者被砍头,尸首抛进海湾。
但家乡饿死人的消息不断传来,陈振龙咬牙买通土著农民,学透种植手艺,尝试偷运薯藤。第一次,箱子摔落,藤条滚出,被罚重金;第二次,薯藤编成篮子装咸鱼,被渔民举报,差点送命。两次死里逃生,他突发奇想,把薯藤缠进缆绳缝隙,抹上淤泥。登船时,他强装镇定,卫兵捏着鼻子放行。
七昼夜颠簸后,仅三根藤苗奄奄一息。陈振龙父子冲到城外荒地,按所学方法松土施肥。一个月后,藤蔓窜出绿芽;三个月后,刨出红皮薯块。巡抚金学曾下令全省推广,但农民不敢种,陈振龙儿子陈经纶当街连吃三大碗红薯,又开垦荒坡示范,苗活一株赏钱三文。
如今,福州乌石山的“先薯亭”静对东海,亭下老人常分食烤红薯,却未必知道,四百年前有个商人跪在烈日下,为三根枯藤浇水时手抖得像个孩子,他写的《海外新传》里,全是“但求闽人无饥”的涂改。一根藤穿山越海,绑着人命与国运,这故事里没有神佛显灵,只有一个凡人憋着口气,硬从绝境里拽出一条活路。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