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为何就是不打朝鲜? 美国对朝鲜始终保持克制,根源在于朝鲜早已跨过核门槛。这个面积仅12万平方公里的半岛国家,自2006年首次核试验以来,已发展出覆盖近中远射程的弹道导弹体系,甚至在2024年展示了可搭载核弹头的“海啸-5-23”水下攻击系统。这种不对称的战略威慑,让美军在关岛的B-2轰炸机和日本海的航母战斗群都显得底气不足。 对比伊朗的遭遇更能说明问题。2017年美军对伊朗支持的叙利亚民兵发动空袭时,伊朗尚未突破核技术瓶颈。而朝鲜不仅拥有30至40枚核弹头,其“火星-18”洲际导弹射程已达1.5万公里,可覆盖美国本土每一个角落。这种“相互毁灭”的能力,使得任何军事冒险都可能引发全球性灾难。 更让美国忌惮的是朝鲜核力量的隐蔽性。从地下发射井到移动发射车,从潜艇改装到无人潜航器,朝鲜构建了陆海空天全方位的核反击体系。2023年试射的“火星-17”导弹采用固体燃料技术,发射准备时间缩短至15分钟,让美国的卫星侦察和反导系统难以捕捉。这种“无法彻底摧毁”的特性,迫使美军不得不重新评估“先发制人”战略的可行性。 经济账同样算不过来。朝鲜虽承受联合国九轮制裁,但凭借地下工厂和跨境贸易维持着军工生产。而美国若对朝动武,仅首轮精确打击就需消耗数百亿美元,后续占领和重建成本更是天文数字。相比之下,伊朗缺乏核威慑,美军2020年“斩首”苏莱曼尼的行动总成本不过数千万美元。 地缘政治的连锁反应更让美国投鼠忌器。朝鲜半岛若爆发战争,韩国首当其冲——首尔距离朝韩军事分界线仅50公里,朝鲜部署的万门火炮可在半小时内倾泻数十万吨弹药。日本也将面临核污染风险,驻日美军基地可能成为报复目标。这种“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结局,显然不符合美国的战略利益。 最关键的是,朝鲜已将核武政策写入宪法,确立了“以核制核”的国家战略。这种破釜沉舟的决心,让任何军事恫吓都失去了意义。正如美国传统基金会在《2024年军事力量指数》中承认的,美军目前根本不具备同时应对中俄两场冲突的能力,更遑论在东亚开辟第三战场。 历史的教训也在警示:1953年的停战协定划定的不仅是军事分界线,更是核时代的战略红线。当朝鲜的“海啸”潜航器在日本海深处游弋,当“火星-18”导弹竖起在半岛腹地,美国终于明白:在核威慑的天平上,再多的航母战斗群都抵不过一枚真正的核弹头。
沙特怕成为伊朗第二?沙特国防部2日发表声明称,沙特首支反导部队组建完成并启用
【11评论】【15点赞】
海草二哥
想多了!朝鲜那核武器只能算脏弹。全天候投送能力更是扯淡。要不是背靠中俄,只怕比伊拉克倒下的更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