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女“俄奸”光天化日安炸弹,被当场按住。 俄罗斯联邦安全局近日公布的一起间谍案引发广泛关注,一名2002年出生的俄罗斯女孩因涉嫌为乌克兰情报部门安装汽车炸弹被当场抓获。 根据报道,这起案件发生在圣彼得堡某国防企业停车场,现场监控画面完整记录了犯罪过程。 案发当天下午,这名年轻女子手提两个购物纸袋,神态自若地走进停车场,俄联邦安全局公布的执法录像显示,她蹲在一辆汽车旁,警惕地环顾四周后,开始往底盘安装可疑物品。 就在这一瞬间,埋伏在附近的六名特工迅速将其制服,俄罗斯新闻社从执法部门获悉,现场缴获的爆炸装置经鉴定为军用级C4塑胶炸弹,威力足以造成致命伤害。 《消息报》从办案人员处了解到,嫌疑人从2023年6月起就与乌克兰情报人员保持联系,初期她仅从事涂鸦、散发传单等轻微违法行为,但随着乌方承诺提供欧盟国家居留权,其行为逐步升级。 安全局反间谍部门负责人瓦西里耶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是典型的境外情报机构招募手法,先给些简单任务建立信任,再诱导实施更严重的犯罪。” 莫斯科军区法院目前正在审理此案,嫌疑人被控违反《俄罗斯联邦刑法》第205条、第275条和第222.1条,涉及恐怖主义、叛国和非法持有爆炸物等罪名。 卫星通讯社从司法系统消息人士处获悉,若罪名成立,最高可判处22年监禁,调查人员在嫌疑人住所发现了记录多个军事设施信息的笔记本,这些内容明显超出普通民众的认知范围。 国际文传电讯社的报道指出,嫌疑人手机中存有与乌克兰国防部情报总局人员的通讯记录,聊天内容显示,对方承诺为其在立陶宛安排住所和工作,但经核实,这些承诺所使用的证件均为伪造。 这一细节印证了白俄罗斯国家安全会议秘书沃尔福维奇此前的警告,境外情报机构往往利用虚假承诺诱骗年轻人从事间谍活动。 圣彼得堡国立大学社会心理学实验室的研究表明,这类案件中的嫌疑人普遍存在“虚拟世界身份认同障碍”。 科瓦廖夫教授带领的团队分析了46个类似案例,发现这些年轻人平均每天花费6小时以上浏览社交媒体,但很少接触正规新闻来源,这种信息获取方式使其更容易被极端思想影响。 《共青团真理报》的深度调查揭露了乌克兰情报部门的新型招募模式,该报从安全部门获得的数据显示,37个已被查封的招募账号中,有29个伪装成媒体或人权组织。 这些账号专门针对心理脆弱的年轻人,利用他们对现实的不满进行诱导,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前克格勃特工指出,现代间谍活动越来越依赖网络渗透,传统反间谍手段面临新挑战。 欧盟边境管理局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以来已有47名涉嫌间谍罪的俄罗斯公民在入境申根区时被捕,这一数字较2022年增长显著,分析人士认为,这表明境外情报机构正加大招募力度,同时也反映出俄罗斯加强边境管控的成效。 案件发生后,俄罗斯联邦安全会议就青年思想教育问题召开特别会议,需要加强对年轻人的爱国主义教育,同时完善网络监管措施,教育部随即宣布将在新学期增加媒体素养课程,帮助学生识别网络上的虚假信息和诱导性内容。 这起案件也引发了关于现代间谍活动特点的讨论,《生意人报》专栏作家杜布诺夫撰文指出,当代情报战越来越依赖普通人的参与,境外机构往往利用简单的网络沟通就能完成招募和培训,与传统间谍活动相比,这种方式成本更低但危害性不减。 乌克兰官方至今未对此事作出回应,而俄罗斯外交部表示,已通过外交渠道向相关国家通报案情,并要求协助调查境外情报人员的活动,分析人士认为,这起案件可能成为俄乌情报战的一个新转折点。 随着调查深入,更多细节被陆续披露,调查人员在嫌疑人电子设备中发现,她曾多次搜索“如何制作炸弹”等关键词。 安全专家指出,这说明其犯罪行为具有预谋性,而非一时冲动,同时加密货币交易记录显示,她曾收到多笔来自境外的不明转账。 俄罗斯内务部最新统计显示,2023年上半年共破获24起类似案件,涉案人员平均年龄仅为21岁,这一数据引发社会各界对年轻人思想状况的担忧,国家杜马教育委员会主席表示,将推动立法加强对青少年网络活动的引导和保护。 这起案件给俄罗斯社会各界敲响了警钟。专家呼吁,在加强国家安全工作的同时,也要关注年轻人的心理健康和思想动态,只有多管齐下,才能有效防范境外势力的渗透和破坏。 信息来源:《俄罗斯联邦刑法》
福克斯新闻报道,在美国暂停向乌克兰提供军事援助后北约秘书长吕特指出,乌克兰若没
【8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