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俄罗斯、朝鲜、古巴等“反美先锋”,都以为自己在给中国挡刀,间接帮助中国对抗美国。但是,中美贸易战开打后,大家逐渐明白一个道理,不是他们在帮中国对抗美国,更多时候,是中国在为这些国家兜底! 信源:专家解释中国为何敢硬刚美国_军事频道_中华网 长期以来,国际上流传着一种说法,认为伊朗、俄罗斯、朝鲜和古巴是顶在美国最前线的“先锋”,替中国分担了压力,甚至扮演了某种“挡箭牌”的角色。 可是,当下的国际格局,真的如此吗? 现实或许比剧本骨感得多。这些所谓的“反美先锋”,在美国及其盟友的严密围堵下,经济命脉早已被掐得奄奄一息。 伊朗因核协议被撕毁,原油出口一度暴跌七成,货币贬值四成,经济濒临崩溃。俄乌冲突爆发后,俄罗斯被踢出SWIFT系统,一度连超市货架都空了。 朝鲜的GDP体量甚至不如中国一个普通地级市,长期在粮荒与能源危机中挣扎。而古巴,在美国六十多年的封锁下,药品和粮食短缺已是常态。 在它们最艰难的时刻,真正伸出援手的,反而是中国。中国的角色,与其说是并肩作战的盟友,不如说是维系其生存的输血方。 在能源与贸易这条生命线上,中国几乎成了它们的“唯一选项”。2023年,伊朗高达九成的原油都销往中国,每天近150万桶。为绕开制裁,部分交易甚至需要中国油轮“帮忙”偷运。 也正是靠着向中国卖油悄悄赚来的200多亿美元,伊朗才得以维系其导弹工厂的建设,而工厂里转动的,竟然还有东莞产的数控机床。交易更用人民币结算,巧妙地架空了美元体系。 同样的故事也发生在俄罗斯。西方制裁后,是中国迅速加大了石油进口,使其在俄出口中的占比从13%飙升至22%。中俄贸易额创下2400亿美元的新高。 一度被认为遥遥无期的“西伯利亚力量2号”天然气管道,也因中国的需求和投资,预计将提前完工。甚至在俄乌战场上,俄军使用的夜视仪电池上,也印着宁德时代的标志。 至于朝鲜,其对外贸易的九成都系于中国一身。2023年,中国向其输送了50万吨大米和九成的石油供给,价格极其优惠。 开城工业园里嗡嗡作响的缝纫机是义乌货,农民下地用的化肥产自山东。就连金正恩视察时脚上穿的运动鞋,都能在中国网购平台找到同款。 然而,中国的崛起之路,却讲述了一个截然不同的故事。 面对美国的贸易战和科技围剿,中国从未指望谁来“帮忙”,而是第一时间自己上场,自己扛事。这背后是中国综合国力的显著提升以及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 中国拥有全球最完整的工业体系,涵盖从原材料到高端制造的全产业链。近年来,中国积极推动经济多元化,降低对美国市场的依赖,同时拓展新兴市场。 2023年,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额高达9780亿美元,远超与美国的贸易规模。庞大的内需市场更是为中国经济提供了强大的韧性,202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4.9万亿元。 这种经济自主性使得美国的贸易制裁难以对中国造成实质性伤害。 中国拥有丰富的稀土资源,全球92%的精炼稀土产自中国,美国70%的稀土化合物及金属依赖进口,其中大部分来自中国。 面对美国的制裁,中国通过稀土出口管制等手段进行有力反制,直接冲击了美国的高科技和军工产业。这种资源自主性为应对制裁提供了有力武器。 国际格局的变化也为中国的外交策略提供了广阔空间。美国与盟友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美欧在北约军费分担、贸易政策等问题上分歧不断,美日同盟也面临诸多调整。这些内部矛盾使得美国难以形成对中国的统一战线。 与此同时,中国积极推动多边合作,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与沿线国家的经济联系,通过RCEP等区域合作机制巩固自身在亚太地区的经济地位。 中国敢于直面美国的霸权行径,底气来源于强大的经济韧性、资源自主性以及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中国的发展道路是不可阻挡的,任何外部压力都无法改变中国前进的步伐。 而这一切,是“放弃幻想,准备斗争”的清醒认知。同时通过维系这些国家的生存,中国间接削弱了美国极限施压政策的有效性,挑战了其单边霸权。 这与其说是“抱团取暖”,不如说是一场清醒的、基于现实利益的布局,而中国是那个真正的出资方和幕后支撑者。
一位俄罗斯专家一语中的“不论是伊朗还是俄罗斯,都存在一个错觉,那就是只要他们躺下
【480评论】【39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