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中国两名顶级AI专家加入美国英伟达公司,引发人们对人才流失和中美科技

司徒夜啊 2025-07-03 23:44:41

6月30日,中国两名顶级AI专家加入美国英伟达公司,引发人们对人才流失和中美科技竞争的关注。值得注意的是,两人均曾就读于清华大学   信源:每日经济新闻——1/5工程师跑路!微软AI芯片或将推迟至2026年量产丨全球科技早参   科技圈最近有点不平静。两条关于中国顶尖AI专家的消息,直接投向了英伟达这艘巨轮,激起了不小的浪花。   英伟达掌门人黄仁勋亲自下场,一张合照高调“官宣”了两位清华系大牛的加盟。这事一出,立刻搅动了中美两国的舆论场。   这两位被英伟达招至麾下的专家,一位叫朱邦华,另一位是焦剑涛。朱邦华接手的职位是首席研究科学家,直接主理StarNemotron团队,专攻企业级AIAgent的应用;   而焦剑涛的任务,则是直指通用人工智能乃至超级人工智能的前沿。这两个职位,每一个都瞄准了AI领域最具战略价值的山头。   说起来,两人的履历确实无可挑剔。他们都是清华大学的校友,本科毕业后,又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赴美深造。   朱邦华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读博,焦剑涛则在斯坦福大学拿下博士学位,如今已是伯克利的助理教授更有意思的是,朱邦华读博期间,导师名单里甚至就有焦剑涛的名字,可见渊源之深。   他们不光是学术精英,还是创业搭档,联手创办的NexusflowAI公司,其开源模型性能一度能与OpenAI的GPT4o掰手腕,实力可见一斑。   那么,英伟达究竟是如何“挖”走这两位的?   高薪厚职自然是桌面上的筹码,不过,对顶尖科学家而言,钱或许只是敲门砖。更深层的原因,可能在于英伟达能提供的科研环境和人才生态。   有报道指出,英伟达内部的华人科学家本就数量可观,清华校友更是扎堆,这种同声同气的环境,或许更能激发科研的化学反应。   进一步看,英伟达的棋局早已不限于卖显卡那么简单。它正野心勃勃地打造从软件到硬件的一站式智能体解决方案。   朱邦华和焦剑涛在企业级智能体和通用AI上的深厚积累,恰好精准嵌入了英伟达的战略版图。黄仁勋亲自出马表态:中国搞人工智能的科研人员水平妥妥国际一流,美国公司也正拼命招揽。   这起“挖人”事件,不过是中美AI人才战愈演愈烈的一个缩影。本质上,科技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   数据有时比言语更冰冷:在美国的AI科研大军中,华人背景的研究者占比近四成,甚至超过了美国本土研究者。更扎心的是,中国培养的AI博士,学成后选择回国的比例不足12%。   这意味着,每十个顶尖人才,就有八九个留在了大洋彼岸。纽约时报的追踪数据也显示,仅2023年美国AI领域新增的博士岗位,近四成被中国人占据。   眼看国家花重金培养的顶尖人才,转头就为最强劲的对手效力,痛心和焦虑的情绪在国内舆论场上蔓延开来。   于是,各种声音甚嚣尘上,甚至不乏激进之言。有人喊出“叛国论”,主张没收财产、限制家人;也有人建议拿清华北大“开刀”,削减经费,严控出境。   可是,愤怒和限制真能留住人心吗?我们必须承认,顶尖人才用脚投票,除了薪酬,更看重未来的发展空间和科研生态。   于是,面对越来越严重的人才流失,华为已经开始了自己的“抢人”计划。   近期,华为宣布开启2025年校园招聘,计划在全球范围内招聘超过1万名应届毕业生,涵盖人工智能、软件开发、硬件技术等多个关键领域。   此次招聘规模较往年有显著提升,显示出华为对人才的高度重视和迫切需求。   华为不仅关注技术专长,更注重人才的创新潜力和学习能力,希望通过多元化的招聘渠道,吸引全球最优秀的人才加入。   与此同时,华为还加大了对现有人才的培养和激励力度。通过完善的培训体系和职业发展路径规划,华为为员工提供了广阔的成长空间。   此外,华为还通过优化薪酬福利、改善工作环境等措施,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华为此次大规模人才招聘计划,不仅是对自身技术发展的战略布局,更是对全球科技人才的积极号召。   但不可忽视的是,中国AI行业高达500万的人才缺口,连基础岗位都嗷嗷待哺,这提醒我们,问题远比想象中复杂。   我们固然希望本土培养的人才能有更强的责任与担当,扛起科技振兴的大旗,但空有情怀显然不够。

0 阅读:89

猜你喜欢

司徒夜啊

司徒夜啊

欢迎关注,获取更多有态度、有温度的优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