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香港,贺龙之子贺鹏飞,看四下没人,闪身冲进一间商人办公室,凑到那人耳

养狗的一天 2025-07-03 20:02:51

1998年,香港,贺龙之子贺鹏飞,看四下没人,闪身冲进一间商人办公室,凑到那人耳边,压低声音说:“我看上了一件大家伙,得你掏钱帮忙买!” 贺鹏飞不是个话多的人,但这次,他急了。他很清楚,那艘停在乌克兰码头、锈迹斑斑的“瓦良格号”,虽然像个废铁堆,但对中国来说,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如果这一次不出手,可能几十年都不会再有第二次了。那时候,中国还没有一艘自己的航母。别说航母,连图纸都没有。 西方国家对我们戒备森严,关键技术一概不卖。而乌克兰因为苏联解体,经济崩溃,急着出手,不管谁要,只要能出钱,他们都卖。 这时候,时任海军副司令员的贺鹏飞站了出来。他是老一辈革命家贺龙的儿子。从小在纪律里长大,贺龙对他要求极严,宁愿他失败,也不允许他“走后门”。 第一次高考落榜,他想靠父亲关系进清华,被骂得狗血淋头。第二年,他咬牙苦读,凭真本事考进清华。这种骨子里的坚持和自律,一直写在他后来的每一步里。 清华毕业后,他没有享受红二代的光环,反而扎进工厂和研究所,干的是最辛苦的技术活。没人关注他,他也不在乎。他知道,技术是国家的命根子。 1977年后他进入部队,干的是装备工作,一干就是几十年。直到1992年,才被任命为海军副司令员,但他依然低调,没有一点“将门之后”的架子。 而这一次,他终于等来了机会。瓦良格号,苏联留下的半成品航母,排水量六万七千吨,骨架完整,甲板齐整,但内部设备几乎全为空壳,关键的动力系统已被彻底破坏。 乌克兰想拆了卖废铁,但贺鹏飞却看出了里面的价值。他心里清楚,只要能把它买回来,不管能不能用,研究一遍都值得。后来,这艘船,是中国打开航母大门的钥匙。 但这都是后话了,现在的问题是,国家直接出面采购面临国际封锁与资金压力。怎么办?只能找民间掩护,实施“曲线救国”。 所以他急匆匆找到徐增平。徐增平是做实业的,胆子大,头脑快,但听到贺鹏飞的请求,还是楞住了。 他没想到,一个海军副司令员会亲自跑来找他买航母。他沉默了几秒,然后说:“我去谈。” 这场谈判非常不容易,乌克兰一开始漫天要价,后来又担心中国真能造出自己的航母,不愿轻易放手。 整整谈了将近一年,才以2000万美元成交。表面上说是用作海上赌场,实则是一场深藏不露的国防投资。 然而,钱花出去了,真正的难题才刚刚开始。徐增平的公司很快出现资金链断裂,他挪用了华夏证券的贷款去支付个人房产,导致拖欠乌方尾款,交易差点告吹。 危急关头,华夏证券董事长邵淳挺身而出,个人垫付了4800万美元收购创律公司股权,才最终保住了这艘航母。 更大的挑战在运输上。瓦良格号太大,普通拖船根本拖不动。运输必须穿越黑海、地中海、直布罗陀、绕过非洲好望角,再从印度洋开回中国。 光是过土耳其的博斯普鲁斯海峡,就卡了整整16个月。土耳其以“安全理由”为由不放行,拖了又拖。 后来中国政府介入谈判,向土耳其支付了10亿美元保证金、承诺开放旅游签证等条件,才在2001年获得放行许可。 在整个过程中,协调人吴巍也默默垫付了大量资金,付出了巨大努力。 从1999年7月开始拖运,到2002年3月3日才到达大连港,这艘船在海上漂了整整627天。很多人说,这么一艘空壳子,拖回来能干嘛?拆了卖零件不更值? 但贺鹏飞不这么看。他坚信,中国必须有自己的航母。即使瓦良格不能用,也能研究、能改造、能走出自己的路。 他亲自参加评估会,四处协调资源,说服上级、联络专家,拉起一支技术队伍,把这个庞然大物一寸寸拆,一块块看,一步步摸索。 遗憾的是,他没能看到最后的成果。2001年3月28日,他因病去世,年仅55岁。 那时候,瓦良格号还在海上漂着,连大连都没到。临终前,他仍念念不忘询问航母归国的进展。 十一年后,2012年9月25日,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正式服役。它的前身,正是那艘被无数人质疑、在海上漂泊了627天的瓦良格号。 它在贺鹏飞的推动下,在徐增平、邵淳、吴巍等人的接力奉献和国家力量的最终保障下,被带回来,被改装,被赋予了新生命。 这艘船带回的重达40吨的设计图纸,为中国航母研发节省了超过200亿科研经费,缩短了26年的技术差距。 那年,海军列队,舰载机起飞,国旗升起,掌声雷动。可台下,少了那个最早种下种子的人。 邵淳因垫资曾遭停职调查18年,直至2018年才获得平反并被授予“航母突出贡献奖”,他对此无怨无悔,曾表示:“只要国家需要,失去生命也值得。” 而徐增平在交易完成后公司破产,直到2013年才第一次登上这艘他名义上买回的航母。 参考链接:https://world.huanqiu.com/article/9CaKrnJGRe0

0 阅读:170

猜你喜欢

养狗的一天

养狗的一天

喜欢狗狗的请关注我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