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1966年,一队中国军人乔装打扮潜入巴基斯坦,他们此行的目的只有一个,那

叨叨小科天下事 2025-07-02 23:46:14

[太阳]1966年,一队中国军人乔装打扮潜入巴基斯坦,他们此行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执行一项绝密任务:1601工程。 (参考资料:2021-05-21 CCTV国家记忆——中巴建交70周年|揭秘“1601”绝密工程建成始末) 在巴基斯坦北部的吉尔吉特市,有一座中国烈士陵园,88位中国筑路工人的遗骨,就长眠于此,这片肃穆之地,因为一位巴基斯坦老人,多了几分人情味。 老人名叫阿里·艾哈迈德,自从那条公路在1978年修通,他就自愿当起了守墓人,一守就是四十多年,他打扫陵园,亲手种下树木,甚至从几公里外背水浇灌,只为让这里“一尘不染”。 园内八百多棵松柏郁郁葱葱,为长眠的英雄们遮风挡雨,老人常说:“我不是在守墓,我是在守护一群睡觉的中国孩子。”而这份情谊,源自半个多世纪前的一条路,一条用生命铺出来的路。 故事得从那条被称为“喀喇昆仑公路”的传奇通道说起,它从中国喀什延伸至巴基斯坦的塔科特,横穿地球上最密集的高山群——喀喇昆仑、兴都库什和喜马拉雅,在那个年代,要在雪崩、滑坡、塌方频发地带修路,听起来就像天方夜谭。 1965年,巴基斯坦陆军工兵司令法鲁克,作为总统特使秘密访华,见到毛主席、周总理等中国领导人后,他开门见山,希望中国能援手修建这条打通两国边境的战略要道。 中方几乎没有犹豫,仅仅半年后,两国便签署协议,约定以红其拉甫界碑为连接点,各自修筑本国境内的路段。 协议一签,中国这边立刻行动,代号“1601”的工程悄然上马,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负责施工,谁知,仅仅一年,全长420公里的中方路段就顺利完工,可巴基斯坦那边却卡住了。 从红其拉甫到塔科特的616公里,巴方工兵部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只修通了25公里的便道,冰川、急流,复杂的地质条件超出了他们的能力,无奈之下,巴基斯坦再次向中国求援。 就这样,中国的筑路大军踏上了援巴的征程,第一批工人黄海滨,至今忘不了出发前在喀什街头看到的一幕:一排排还没上漆的棺材,安静地摆在路边,那是给他们准备的,那一刻,所有人都明白,这一去,可能就回不来了。 他们要面对的,正是最艰险的142公里,这里海拔超过4000米,氧气只有内地的一半,高原病是家常便饭,水烧不开,饭煮不熟,筑路工人们一年到头吃的都是罐头,即使如此,他们还是用双手,在雪山之巅劈出了一条“天路”。 这条路上,有奇迹,也有牺牲,1969年,一场暴雨引发泥石流,河水暴涨,1500名工人被困,其中一个270人的中队,被围困在三面环水的绝壁上,粮食也被冲走。 危急关头,队长发现对岸有根平时用来测水位的细铅丝,它能否承住一个人的重量,谁心里都没底,两名共产党员写下遗书,主动请缨,攀着铅丝玩命地爬向对岸,万幸,人过去了,钢索也架通了,整个中队无一伤亡。 可运气并不会一直都在,1976年,一次50吨炸药的大爆破后,山顶悬着几块没被炸掉的巨石,为赶工期,两个排的战士进入现场清理哑炮,就在这时,塌方了,巨石裹挟着山体倾泻而下,30名队员中,25人当场牺牲。 赶来的医生护士们强忍着泪,把那些血肉模糊、肢体分离的遗体一具具缝合,有的甚至连完整的身体都拼不起来,一条胳膊或一条腿,就是他们的全部,就这样被埋入了墓地。 1978年,这条公路终于全线贯通,为了它,中巴双方有近800人献出了生命,现在再回头看阿里·艾哈迈德老人的守护,就全明白了。 这份超越国界的感情,源自最纯粹的感恩,这种“铁杆”情谊,不是在会议室里谈出来的,而是在雪山绝壁上,实实在在用命换来的。

0 阅读:56
叨叨小科天下事

叨叨小科天下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