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志凯提议“以恒河为界”划定中印边境;印度主持人:我们打败了中巴。 中印边界问题近日因中国学者高志凯的言论再次引发热议,在印度电视台的直播连线中,高志凯针对印度在上合组织防长会议拒签联合声明的行为提出质疑,建议印度应当重新评估其成员资格。 这一言论立即引发印度主持人的激烈反应,该主持人当场情绪失控,声称“印度战胜了中国和巴基斯坦”。 这场辩论的视频片段在社交媒体迅速传播,引发广泛讨论,印度《经济时报》在后续报道中指出,这场辩论暴露了印度外交思维的某些困境,根据该报援引的民调数据显示,约62%的印度观众认为主持人的表现有失专业水准。 高志凯在节目中展现出的外交智慧获得多方认可,他首先指出战争言论对印度发展不利,随后委婉建议印度重新评估其在上合组织的成员资格,这一建议基于《上海合作组织宪章》第13条规定,该条款明确要求成员国必须遵守“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原则。 印度在上合组织的表现引发国际社会关注,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所长马斯洛夫在接受塔斯社采访时表示,印度近年来频繁将双边矛盾带入多边平台。 2023年7月新德里峰会期间,作为轮值主席国的印度单方面修改会议议程,拒绝讨论中巴经济走廊项目,这一行为引发与会各方不满。 印度主持人在节目中的失态表现引发网友热议,有网友指出,主持人声称“印度战胜中国”的说法与历史事实不符,根据公开的军事档案记载,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中,印军伤亡人数远超中方,在经济数据方面,2023年中国GDP达到印度的5.2倍,军费开支是印度的3.8倍。 印度在上合组织的行为模式引发专家关注,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发布的《上海合作组织发展报告》显示,印度加入6年来,共23次在关键议题上投反对票,2022年塔什干峰会期间,印度独自反对将“一带一路”写入联合宣言,导致会议严重延迟。 恒河划界的提议之所以引发强烈反响,在于其触及了印度外交政策的敏感神经,高志凯在后续采访中指出,印度一方面接受英国殖民者划定的麦克马洪线,另一方面却拒绝以文明母亲河为界的提议,这种双重标准值得深思。 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的研究表明,印度在边境争议中采取的“前进政策”实际上是对原有控制线的大规模蚕食。 印度媒体对此次事件的报道方式引发业内讨论,《今日印度》连续三天制作特别节目讨论此事,却刻意回避恒河三角洲的印孟边界正是按河流中心线划分的事实,巴基斯坦《黎明报》对此评论称,印度在边界问题上采取明显的双重标准。 印度外交部发言人巴格奇在例行记者会上被问及此事时,仅以“不评论学者观点”简单回应,这种回避态度与印度外交部平日的强硬表态形成鲜明对比,引发外界猜测。 这场舆论交锋反映出中印两国在外交理念上的差异,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郝福满指出,印度精英层在对待中国问题上存在认知偏差,现实数据显示,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在印度周边已建成23个港口,而印度“邻国优先”政策下的多个项目仍停留在规划阶段。 全球化智库(CCG)最新发布的《中印关系风险评估》报告指出,印度将过多外交资源投入遏制中国而非发展自身的做法存在风险,多位国际关系专家在报告中表示,这种战略取向可能不利于印度自身发展。 中印边界问题的复杂性在于其历史渊源,英国殖民时期留下的麦克马洪线至今仍是争议焦点,而印度政府对此线的态度也经历多次变化,根据解密的外交档案显示,印度首任总理尼赫鲁曾私下承认该线的法律效力存疑。 印度在区域合作组织中的表现引发成员国担忧,在上合组织、金砖国家机制等多个平台,印度屡次因单方面行动导致议程受阻,俄罗斯外交部长拉夫罗夫曾公开表示,某些成员国正在滥用协商一致原则。 经济数据的对比更能说明问题,根据世界银行最新统计,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等领域的投入远超印度,在跨境贸易方面,中国与南亚国家的贸易额是印度的4.6倍,这种差距短期内难以改变。 印度国内对华政策存在明显分歧,印度工商联合会近期发布的报告显示,超过70%的印度企业希望改善对华经贸关系。 然而受政治因素影响,这些企业的诉求往往难以得到政策回应。 中印关系的发展前景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多位国际问题专家指出,两国关系的改善需要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 印度若继续采取对抗性政策,不仅无助于解决问题,反而可能错失发展机遇。 边界问题的最终解决需要双方展现智慧与诚意,历史经验表明,通过对话协商解决争议是最有效的途径,中印两国作为亚洲大国,理应为本地区的和平稳定作出更大贡献。 信息来源:印度《经济时报》《印度斯坦时报》
高志凯提议“以恒河为界”划定中印边境;印度主持人:我们打败了中巴。 中印边界问题
粗茶淡饭乐悠悠
2025-07-02 23:28:53
0
阅读: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