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祥苓曾感叹:“现在的作品,再也没有八部样板戏那种慷慨激昂了!基本都是“情”呀“

超越自我展风采 2025-07-02 20:07:05

童祥苓曾感叹:“现在的作品,再也没有八部样板戏那种慷慨激昂了!基本都是“情”呀“爱”呀,缠绵四溢,独独少了些铿锵与振奋,给人以力量的东西不多见,而样板戏中英雄人物发自肺腑的唱腔激昂雄壮,使人精神抖擞浑身充满力量。”记得在北京申奥成功的那一年的7月13日举行的盛大晚会上,童祥苓唱起了《智取威虎山》中杨子荣的唱段:“今日痛饮庆功酒,壮志未酬誓不休,来日方长显身手,甘洒热血写春秋。”其唱腔娴熟圆滑、气势高昂,唱出了国魂,唱出了国威,唱出了共同心声和壮志豪情,令人倍感激动和振奋,引来了全场阵阵雷鸣般的掌声。 样板戏的精彩不可否认。剧目中如《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红色娘子军》分别塑造了李玉和、郭建光、杨子荣、洪常青等英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正直高大,曾给人以巨大的鼓舞和振奋,并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即使从艺术角度看,它也是有许多可取之处。 而京剧“样板戏”的伴奏乐队,在那个特殊历史时期,也无疑掀起了一场音乐领域的大变革。从1967年5月《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海港》《奇袭白虎团》被正式宣布为“革命样板戏”开始,其伴奏乐队的组建就紧锣密鼓地展开了。当时,《智取威虎山》剧组率先扛起了试验中西混合编制大型伴奏乐队的大旗,并且很快就摸索出了一套相对成熟的模式,这为后续样板戏的伴奏发展奠定了基础。 这个新组建的乐队,是以西洋单管乐队编制为蓝本,融合了民族乐器、西洋乐器以及打击乐器三组力量。从1971年8月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革命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总谱)里的“乐队编制”表里,咱们能清晰地看到其详细的构成。西洋乐器弦乐声部是“四三二一一”的配置,第一小提琴四把,那悠扬的旋律仿佛能穿透人心;第二小提琴三把,与第一小提琴相互呼应,增添了音乐的层次感;中音提琴两把,为乐曲注入了醇厚的中音色彩;大提琴一把,那深沉的音色犹如大地般厚重;低音提琴一把,则像是乐队的根基,稳稳地支撑着整个音乐的架构。西洋管乐方面,短笛一支,高亢的音色如同灵动的精灵;长笛两支,悠扬婉转;双簧管一支,音色独特;单簧管一支,为乐曲增添了别样的风情;圆号两支,声音浑厚饱满;长号一支,气势磅礴。 民族乐器组里,有京剧的“三大件”——京胡、京二胡、月琴。京胡那清脆激昂的声音,是京剧韵味的灵魂所在;京二胡音色柔和,与京胡相得益彰;月琴则以它独特的音色,为音乐增添了丰富的色彩。除此之外,还有板胡一把,不过这板胡是由小提琴手兼任的,这充分体现了中西乐器融合的巧思。琵琶一把,弹奏起来,大珠小珠落玉盘;键盘排笙一架,那悠扬的声音仿佛能带着观众穿越时空;曲笛一支,由第一长笛手兼任,将民族与西洋乐器巧妙结合;海笛及唢呐各一支,由双簧管手兼任,那嘹亮的声音在关键时刻总能震撼人心;竹管一支,由单簧管手兼任,为乐曲增添了一抹别样的韵味。 打击乐器组更是中西合璧的典范。中国打击乐里,板一个,鼓一个,小堂鼓一个,武锣一个,高音大锣一个,低音大锣两个,小锣两个,大筛锣两个,小钹一个,哑钹一个,铙钹两个,大帽钹一个。这些打击乐器,每一个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音色和节奏,在演奏中相互配合,营造出或激昂、或紧张、或欢快的氛围。西洋打击乐有铝板钟琴一架,那清脆的声音如同风铃般悦耳;定音鼓两架,能够精准地控制音高和节奏;大钹一个,吊钹一个,与中国的钹相互呼应。在实际演奏中,定音鼓、鼓、大锣、小锣、钹由五人分别演奏,其他乐器则由这五人兼奏。整个乐队从乐器数目上看,共53件(人次),其中10件乐器为兼奏,实际编制为43人(人次)。 这种经过反复试验确定的乐队编制,其实还是比较合理的。虽然京剧“三大件”在乐器数量上只占1/17,占总人数的1/14,但它们在乐队中的地位却举足轻重。伴奏演奏者坐在居中的位置,配器还突出了“三大件”的主导音色,使得“三大件”始终处于托腔的主要地位,京剧的音乐风格也因此非常鲜明。西洋乐器虽然数量众多,但与“三大件”的关系是主奏与从属的地位。“三大件”在整个乐队的混合音色中占据优势,西洋乐器在随腔时与“三大件”相比,处于从属地位,但又不是简单的衬托和消极的伴奏。 在样板戏的演奏中,我们能明显感受到这种巧妙的配合。比如在《红灯记》里,当李铁梅唱起那激昂的唱段时,“三大件”的旋律紧紧跟随,西洋乐器则在适当的时候加入,为唱腔增添了丰富的色彩和层次感,让整个表演更加震撼人心。在《沙家浜》中,阿庆嫂与刁德一的智斗场景,伴奏乐队通过巧妙的配合,将紧张的气氛烘托得淋漓尽致,“三大件”与西洋乐器相互交织,让观众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硝烟与智慧的年代。

0 阅读:10
超越自我展风采

超越自我展风采

超越自我展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