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日军抓捕了一家三口,撬不开大人的嘴,便诱哄4岁的小孩子,说要给他糖果吃,结果孩子学着父亲的模样,冲着敌人大声喊道:“我不吃日本鬼子的东西,更不吃亡国奴的东西。” 这名小男孩叫小金子,他的父亲是东北抗日英雄王凤阁。 王凤阁是吉林通化人,九一八事变后,面对大片国土沦丧,他毅然参加了抗日救亡运动。 为筹备抗日资金,他跪在母亲面前,请求变卖所有家产,母亲欣然同意,并对他说:“勿以家为虑,有国则有家。” 1932年,王组织起一支六百多人的抗日力量,这里面有伐木工人,也有中小学教师,不久,这支队伍被编入辽宁民众自卫军第19路军,王担任总司令。 在王的领导下,队伍先后转战柳河、金川、辉南、海龙、濛江、临江等地,以游击战搅得日伪鸡犬不宁,并在通化山区构筑起几道要塞。 从1933年到1937年,这对队伍与敌伪作战大大小小上百次,多次粉碎敌人的围剿,令敌伪损失惨重。 敌人对王十分痛恨,采取了多种措施缉拿王凤阁,又是悬赏,又是找他的亲戚劝降,但连王的影子都没有抓到。 1933年,王凤阁的妻子张桂芳诞下一名男婴,取名小金子。孩子一出生,就跟着父母过起颠沛流离的生活,奶水不够,张就用高粱米捣成糊糊,再喂给孩子吃。 孩子在枪林弹雨中长大,玩具不是弹壳就是炮弹皮,最喜欢的事,就是听大家给他讲战场上的故事。 在他刚会说话时,嘴里喊得就是“打鬼子”,从小耳濡目染再加上父母的言传身教,在他小小的身体里早早就埋下抗击日寇的种子。 但遗憾的是,他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四岁,他没能实现长大后打鬼子的愿望。 那是1936年底,大雪封山,敌人向抗日联军发起大搜捕,一名连长被抓,抵抗不住敌人的毒刑,出卖了队伍的行踪。 最终导致18名队员壮烈牺牲,王凤阁和妻子孩子都遭到了逮捕。 王被捕后,敌人先是想收买他,让他投降,于是,便把他们一家“请”到一家餐馆,设大宴要招待他们一家人,王见状,上前就是一脚,将桌子一下踢翻,并义正言辞地告诉敌伪们,别妄想他做亡国奴。 软的不行,就来硬的,敌伪对王上了大刑,为了防止他逃跑,还用大铁钉将他的双手钉在磨盘上,但得到的答案依旧是:头可断,血可流,投降办不到。 敌人见无法劝降王凤阁,就去戳他的软肋,对他的儿子下手。敌人给小金子拿来糖果、饼干等好吃的零食,诱导饥饿的孩子投降,但这个孩子他不是一般的孩子,他是在与日伪斗争中长大的孩子,早就将敌人视为死敌,诱骗对他毫无意义。 面对食物的诱惑,小金子冲着敌人喊道:“我是中国人,我不吃日本鬼子的东西,更不吃亡国奴的东西。” 小金子这个举动一下激怒了敌人,他们拿起刀就向孩子手上刺,鲜血一下喷了出来,小金子痛得咬紧嘴唇,一声不吭。 王凤阁看着儿子受苦,心如刀割,眼泪直流,但儿子却安慰他说:“爸爸,我不怕,也不痛。” 敌人最后终于明白,他们不会从这一家三口身上得到任何信息,这三人也绝不会向他们投降,于是,敌伪决定将他们杀了。 1937年4月15日,王凤阁一家被押上了刑场,尽管他们的衣服破破烂烂,但他们的眼神依然坚定,抗日的信念不倒。 周围满是群众,他们眼含热泪却无能为力。王凤阁微笑看着周边的群众,小金子在母亲的怀里,也毫无惧色。 刑场预先挖好一个大坑,王被推入坑中,在死前,他抬头对群众高喊:“希望大家不要泄气,一个王凤阁倒下去,会有千万个王凤阁站起来,人心不死,国必不亡!战斗啊 !乡亲们!中华民族万岁!” 敌人让他跪下,王岿然不动,刽子手挥刀砍下了他的头颅,一腔热血溅长空。 妻子张桂芳看到丈夫牺牲,她抱着小金子毅然跳入大坑,儿子对她说:“娘,你抱紧我,我就不怕了。” 枪声响起,张桂芳倒下了,小金子边哭边喊着母亲,接着又一声枪响,小金子还在哭,敌人又补了两枪,孩子没有声音了。 王凤阁一家牺牲后,据史料记载,尽管日寇在刑场周边日夜巡逻,但在周围还是发现了人们祭奠他们一家人的痕迹。 他们的牺牲,换来了更多人加入抗日队伍,千万个王凤阁站了出来。 时至今日,王凤阁一家人的故事仍在通化流传,东北抗日联军纪念馆的展厅里,有一张王凤阁夫妇行刑前留下的照片,照片中夫妻二人神色坚定,常常引得游客驻足凝视良久。 英雄远去,似乎又一直在我们周围,他们以“宁碎头颅不作奴”的革命气节,一直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自主而奋斗不息。
1937年,日军抓捕了一家三口,撬不开大人的嘴,便诱哄4岁的小孩子,说要给他糖果
琴音绕梁意韵绵
2025-07-02 17:11:12
0
阅读: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