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弥留之际的邓稼先向中央提出一份建议书,指出世界上的核弹理论水平接近极

古老时光剪影 2025-07-02 09:21:54

1986年,弥留之际的邓稼先向中央提出一份建议书,指出世界上的核弹理论水平接近极限,接下来,很可能是新一轮博弈!可他已经身患绝症,将不久于人世,临终前,他只拉着于敏说了一句话,却让无数中国人动容 邓稼先的故事,要从1924年说起。他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从小就展现出对科学的浓厚兴趣。1941年,他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跟随吴大猷、叶企孙等名师学习物理学。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西南联大的学习条件艰苦,但邓稼先凭借刻苦钻研的精神,奠定了扎实的学术基础。1948年,他赴美国普渡大学深造,仅仅两年就拿下了物理学博士学位。按理说,以他的才华,完全可以在美国过上舒适的生活,但他没有犹豫。1950年,新中国成立不久,他毅然放弃国外的优越条件,回国投身建设。 几年后,辐射的影响逐渐显现。1985年,邓稼先被确诊为直肠癌,住进了北京的医院。即便躺在病床上,他也没有停下思考。他经常与来看望他的于敏讨论核武器技术的未来。在一次次交谈中,他们形成了共识:核弹的理论研究已经走到尽头,世界各国的差距正在缩小,未来的竞争将转向实验室模拟技术和小型化核武器的开发。这种技术不仅能提高核武器的实用性,还能在国际核裁军的新形势下保持国家的战略优势。带着这样的想法,他们联手起草了那份意义深远的建议书。 1986年7月,邓稼先的病情急剧恶化。癌细胞扩散,身体极度虚弱,但他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拉着于敏的手,留下了一句遗言:“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这句话没有华丽的辞藻,却直击人心。它不是对个人命运的感慨,而是对国家科技发展的嘱托。他深知,科技的落后意味着国家安全的脆弱,而他这一生都在努力让中国在核领域站稳脚跟。如今,他即将离去,但这份责任感却从未放下。这句话传开后,无数中国人被深深触动,它不仅是对同行的叮嘱,更是对整个民族的呼唤。 邓稼先的一生,是奉献和牺牲的一生。他回国时,放弃了国外优渥的生活;投身核研究后,他隐姓埋名28年,连家人也不知道他在做什么。他的妻子许鹿希曾回忆,邓稼先常年不在家,每次回来都沉默寡言,只说自己在“干大事”。他没有留下豪言壮语,也没有追求名利,但他用实际行动为国家筑起了一道安全屏障。1999年,他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这是对他贡献的最高肯定。

0 阅读:36

猜你喜欢

古老时光剪影

古老时光剪影

古老时光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