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黄旭华在南海做深潜试验时,顺道回了趟家看望母亲,谁知95岁高龄的老母亲,望着30年未见的儿子,竟然说不出一句话来......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黄旭华出生在1926年的广东汕尾,家里是个医学世家。小时候,他的生活正赶上国家战乱连连,国土被侵占,百姓流离失所。 在那样艰难的环境下,他从小就有一个心愿:救国救民。起初他想学医,想着能治病救人,可慢慢发现,单靠医生的力量,根本救不了整个国家。 一个国家病了,不光是身体上的伤,更是科学落后、军事薄弱造成的。正是这个认知,让他毅然选择放弃学医,转而投身科技和国防事业,希望用科技改变国家的命运。 1945年,他进入国立交通大学,现在的上海交通大学造船工程系学习,为他日后参与核潜艇研制打下坚实基础。 那时,他心里有个梦想:中国一定要拥有自己的核潜艇,不被任何强国欺负。 到了1958年,中国正式启动核潜艇研制工程,黄旭华被选为最早的一批29名科研人员之一,肩负起重任。 然而,核潜艇这个项目,简直是从零开始,完全没有现成的技术可以借鉴。那时候,我们的国家还很贫穷,科研设备简陋到极点。别说什么先进的计算机,就连图纸、模型都没得。 黄旭华他们拿到的唯一参考资料,是朋友从美国带回来的一两个塑料玩具核潜艇。没有高科技的辅助,他们只能靠算盘和计算尺,反复计算、验证,错误了就推翻重来,一步步摸索设计。 核潜艇跟普通潜艇根本不同,核潜艇内部结构复杂,动力系统全靠核反应堆驱动,能长时间潜航。 那时,黄旭华和团队没人见过真正的核潜艇,甚至连它的具体样子都只能靠想象。 面对国外的技术封锁和嘲讽,尤其是苏联当时的领导人赫鲁晓夫公开嘲笑中国要搞核潜艇是“异想天开”,让毛主席下定决心:就算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从设计到建造,中国第一艘核潜艇,科研人员在荒无人烟的海岛上,日夜奋战,默默无闻。黄旭华在这条路上整整走了三十年。 期间,他几乎没回过家一次,甚至头发长到了肩膀都没时间理发。父亲去世时,他也没能见上一面。家人寄来的信他一封都没能回,内心的痛苦只有他自己知道。 那段时间,他在实验室里流泪的声音,回荡在无人打扰的夜晚。 黄旭华的家人曾遭遇各种流言蜚语。有人说他早就不在人世了,也有人说他有了成就却忘了娘亲。面对这些,家人选择相信黄旭华,他们知道,真正的他,是个心中装着祖国和家人的人。 多年后,当白发苍苍的黄旭华出现在家门口,妻子一眼就认出了他,泪水模糊了眼眶。但母亲因为年迈和记忆衰退,一开始却迟迟无法认出这个满头白发的男人。 那张老照片成了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母亲怀抱着儿子年轻时的照片,眼神复杂而温暖。 黄旭华跪在母亲面前,泪水止不住流淌,那一刻,所有的委屈、辛苦与思念都汇聚成了沉甸甸的情感。他深知,这三十年,他亏欠的太多,但为了国家,他从未后悔过。 1970年,中国第一艘核潜艇成功下水,标志着我国打破了核潜艇技术的垄断,迈入了世界核战略力量的行列。这个成就不仅是科技的突破,更是国家安全和战略威慑的重要保障。 到了1988年,那次关键的南海深潜试验,是核潜艇技术的最终考验。在极限深度的深海,任何一点差错都可能导致灾难。关键时刻,黄旭华亲自下潜,保障了试验的成功。 核潜艇成功后,中国再也不用惧怕他国威胁。黄旭华用他的坚守和智慧,为国家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核盾牌。 尽管他的贡献举世瞩目,但他却始终保持低调,拒绝沾沾自喜。国家颁发给他的奖金,他毫无保留地全部捐给科研事业。 黄旭华说过一句话:“对国家的忠诚,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顺。”这句话深刻表达了他的价值观。 对他来说,家人和国家是一个整体,只有国家强大了,家人才有安全感,才能不被外敌欺凌。他的选择,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是无数默默奉献科研人员的写照。 2013年,黄旭华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词中称赞他是“沉默的砥柱”,他的生活虽然平凡无声,但力量却无穷无尽。他的一生,见证了新中国从一穷二白到科技强国的跨越,也见证了无数科研人员的无私奉献。 黄旭华和他的同事们为我们树立了真正的榜样,他们不求名利,甘愿埋头苦干,把一生都献给了国家和人民。 信源:2025-05-12东南卫视《海峡新干线》栏目官方账号
1988年,黄旭华在南海做深潜试验时,顺道回了趟家看望母亲,谁知95岁高龄的老母
爱心扯体育
2025-07-02 04:05:27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