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万没想到,北大回应韦东奕这次升职,不是院士,也不是教授,竟然只是副教授。8月1日正式生效。本来是好事,可网友们却炸开了锅……” 这份公示文件足足9页纸,4月份就贴出来了,明明白白写着“长聘副教授,8月1日生效”,可等消息一传开,网上直接炸了锅!凭什么?就凭韦神两届奥赛满分金牌在手,破解陶哲轩猜想震惊学界,居然只给个副教授?北大的回应更干脆:“按流程走。”一句话把千万网友噎得说不出话。 1 天才的“慢晋升”,戳中了谁的痛点? 看看韦东奕的履历,主持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顶刊论文12篇,研究成果被国际数学联盟盖章“突破性”——这实力放哪所大学不是抢着给正高?可偏偏在北大,就得一步一个台阶爬。更扎心的是,他参与的项目刚被提名2025年国家自然科学奖,6月还在数学顶刊《Forum of Mathematics, Pi》发了新论文,连清华丘成桐数学中心都抛来橄榄枝。自家学校倒好,一纸“副教授”聘书,让粉丝直呼“寒心”。 但骂北大“刻板”的人可能忘了:北大数院的长聘副教授,压根不是普通职称!它意味着终身教职铁饭碗、教授级薪资待遇、独立带研究生的资格——从此韦神再不用被“非升即走”的刀悬在头上,能安心啃十年磨一剑的硬骨头了。那些喊“屈才”的网友怕是不懂:在北大数学这“卷王巢穴”,近五年助理教授转长聘成功率才31%,韦东奕6年通关已算“火箭速度”! 2 流量与学术的碰撞:2300万粉背后的撕裂 当韦东奕的抖音账号3天狂吸1900万粉、总粉丝冲破2300万时,争议也飓风般袭来。有人说他“不务正业”,有人怒斥“学霸不该当网红”。可真相呢?账号由团队运营、内容经数学院审核,连打赏功能都关闭,所有收益全砸进课题组超算平台——人家是用流量给科研造血! 更荒诞的是,某些“流量病”已侵蚀学术判断。有人嘲讽:“没拿菲尔兹奖算啥天才?”却故意忽略:数学最高奖得主平均年龄39.7岁,而34岁的韦东奕正值黄金期。还有人翻旧账质疑“他破解航天难题是吹牛”,殊不知他关于流体力学的研究早被命名为“韦东奕定理”,写进北大教材,更助力了国防关键技术——基础研究的价值,岂是热搜能丈量? 3 为什么北大必须“死守流程”? 面对“为何不破格给教授”的怒吼,北大的沉默藏着深意。按规定,破格需满足“校外评审全票通过”等严苛条件,而韦东奕选择稳扎稳打晋升,恰是对制度的尊重。再看另一组数据:北大数院长聘副教授平均要熬7.2年,韦东奕6年拿下已属“提速”。若为他一人撕开制度口子,那些同样发顶刊、熬夜改论文却落选的青椒们,公平谁来守护? 何况,北大给的真不少!晋升后,韦神团队将获得:每年300万定向科研经费、算力提升17倍的新超算平台、直通国际顶尖实验室的交换通道。这哪是“亏待”?分明是给天才铺好了攻坚战场! 结语:职称不过驿站,真理才是远方 韦东奕的讲台上,粉笔灰盖不住方程之美;他的世界里,长聘副教授只是攀登路上的驿站。当网友为职称吵翻天时,他正提着那瓶1.5升矿泉水,穿过燕园走向黑板——那里有等待破解的PDE难题,有用数学语言重构宇宙的梦想。 你说,天才该被破格提拔,还是制度必须公平至上?评论区等你吵出答案! 权威信源: 1. 证券时报 2025-07-01《韦东奕晋升长聘副教授,北大数学“扫地僧”终获认可》 2. 环球网 2025-07-01《北大回应韦东奕晋升副教授:按程序办理》 3. 中国青年报 2025-06-30《从“韦神”到长聘副教授:天才与制度的和解》
学习不好却被妈妈说成在北大读书?
【4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