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上当了!”2001年,美国一招让我国堆积如山的己内酰胺产品变成废品,中石化

尔说娱乐 2025-07-01 16:27:02

“我们上当了!”2001年,美国一招让我国堆积如山的己内酰胺产品变成废品,中石化的几位资深技术人员正感到绝望之际,一个人的出现改写了结局。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2001年,中石化的几位资深专家看着一仓库的己内酰胺欲哭无泪。   万万没想到,我国竟然被美国摆了一道。   己内酰胺是一种重要的化纤材料,应用非常广泛。   像是尼龙、工程塑料、汽车零配件等的生产,都需要用到这种材料。   但是,己内酰胺长期被西方国家垄断,这导致我国只能高价从他们手中购买。   归根结底,这还是因为我国没有生产这种材料的机器。   于是,我国就向美国提出想要从他们手中购买一批。   按照美国的惯性,像是这种具有垄断性的机器,他们一般都不会轻易出售。   但没想到,这一次他们却一反常态,很痛快地就同意了和我国之间的交易。   就这样,我国分别花费25亿和35亿元,从美国手中引进了以苯和甲苯为原料的生产机器。   机器到位之后,我国立即就开始了轰轰烈烈的生产。   然而,当产品产出之后,美国却突然放出了一个消息。   他们已经对技术进行了升级,新生产出来的己内酰胺不仅价格低,并且品质也更好。   正是因为有了更高级的技术,因此他们才愿意将旧机器卖给我国。   这个消息对我国来说,无异于是当头一棒。   生产出来的己内酰胺别说出口了,就连在国内可能都卖不出去。   专家们也终于意识到,如果技术问题不解决,就算是拥有了生产机器,主动权也依旧是掌握在其他人手中。   就在这个时候,已经七十多岁的闵恩泽院士临危受命,接下了这个重任。   他带领着中石化技术服务小分队,跑多地的工厂进行实地考察之后,提出了接下来的研究路线:产学研相结合。   他企业为创新基地,对己内酰胺的生产技术进行研究,并对两台机器的工艺进行改进。   在团队的不懈努力下,我国终于拥有了自己的生产技术。   我国自主研发的这套技术,不仅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走在世界前列,而且还消除了环境污染。   两套生产设备的生产效率也从每年5万吨提升到每年14万吨和16万吨,实现了扭亏为盈。   美国引以为傲的生产技术,就这样被我国踩在脚下。   而闵恩泽院士也不是第一次担当重任。   他的一生都在奉行着一句话:   “国家需要什么,我就做什么。”   1955年,历经波折的闵恩泽终于带着妻子回到了国内。   北京石油设计局向他抛来橄榄枝,邀请他一起研究石油炼制催化剂的设计研发。   闵恩泽主攻的是化学工程,对催催化剂的了解几乎为零。   但是,既然国家需要,他就毫不犹豫地揽下了这个重任。   做研究的地方在一片荒野中。   一个破板房,里面摆放着球磨机、压片机等装备。   在这里,闵恩泽一边学习知识,一边一遍遍开展试验。   他发现,此前掌握的制备方法根本就不适合中国的国情。   因此,他跑遍了北京、山东等地的制剂厂,终于摸索出来了一套适用于我国的生产高纯度氧化铝的方法。   2001年,闵恩泽偶尔在一本书上看到了欧洲使用菜籽油制备生物柴油的事情。   这给他带来了启发。   他说干就干,成立了生物柴油专题研究组,并成功掌握了相关的生产工艺。   2006年,闵恩泽82岁。   当时,有一台生产装置出了问题,本来是坐镇后方的闵恩泽顶着烈日,在现场一一排除障碍。   终于,这项装置不仅实现了稳定生产,还申请了11项中国发明专利和2项国外专利。   2011年,一棵小行星被永久命名为“闵恩泽星”。   尽管闵恩泽已经在2016年去世,但是相信他就像那颗星星一样,一直在见证着中国的不断强大。 主要信源:(中国科学院——闵恩泽的创新之道:国家需要什么我就做什么)

0 阅读:87
尔说娱乐

尔说娱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