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纪啊,你倒是等等啊!"1988年7月13日晚上,医生无奈地放下了手中的除颤器。69岁的纪登奎,这位曾经叱咤政坛的国务院副总理,就这样突然地走了。 说起纪登奎,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不太熟悉。但在老一辈人心里,这位从山西农村走出来的副总理,可是个接地气的好干部。他的人生,就像一部现实版的"草根逆袭记"。 时光倒流半个世纪,1923年的山西武乡县,一个瘦小的放牛娃,正赶着黄牛走在太行山的羊肠小道上。14岁的纪登奎不会想到,自己这个连私塾都没读完的农家子弟,有朝一日会成为共和国的副总理。 1937年抗战爆发,这个热血少年毅然投身革命,次年就入了党。 新中国成立后,28岁的纪登奎,成为当时最年轻的书记。1958年调任机械厂长时,工人们常看见他穿着沾满油污的工作服,在车间里和工人一起抢修设备。有次机器故障,他提出的解决方案连老师傅都竖起大拇指。 六十年代的河南大旱,时任省委书记的纪登奎,带着干部群众奋战在抗旱一线。修红旗渠时,纪书记总抢着抡大锤。有次他双手磨得血肉模糊,简单包扎后又跳进渠里干活。正是这种身先士卒的作风,让他赢得了"泥腿子书记"的美誉。 1975年,纪登奎分管农业工作。他坚持"三不"原则:不听汇报、不看材料、不赴宴请。有一次到山东视察,看到当地准备的豪华接待宴,他当场摔了筷子:"老百姓啃树皮,你们在这里摆筵席?" 最后他硬是跑到老乡家里,就着咸菜吃了两个窝头。 五年后,纪登奎突然辞去所有领导职务。退居二线后,他住在北京胡同里的普通四合院,每天的生活简单而规律:清晨练字,午后读书,傍晚散步。邻居们都说:"老纪这人,一点官架子都没有。" 1988年7月13日那个夏夜,纪登奎像往常一样在院子里散步。月光下,他的身子显得格外清瘦。突然,这位操劳一生的老革命就这样倒下了,连写回忆录的愿望都没能实现。 追悼会上,没有豪华的排场,没有冗长的悼词,只有老战友们真挚的泪水。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农从山西赶来,在灵前放下一把太行山的黄土,哽咽着说:"老纪啊,回家啦......" 三十多年过去了,在武乡县的田间地头,老人们仍会指着远处的太行山对年轻人说:"瞧见没?那山里头走出过咱们的好书记!"也许,对一个干部来说,永远活在老百姓的心坎里,就是最高的褒奖。 信息来源: 人民日报|纪登奎同志遗体在京火化 文|知又 编辑|南风意史
"老纪啊,你倒是等等啊!"1988年7月13日晚上,医生无奈地放下了手中的除颤器
历史趋势解码
2025-07-01 15:11:48
0
阅读: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