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什么规则都是你定” 2020年,南京女子利用天气预报购买航班延误险,押中900次,不料被认定骗保300万,面对警方的质疑,女子直言:“我靠实力赚来的”
短短几年,靠着研究天气预报和航班信息,一个人竟能悄无声息地赚到三百多万。这听起来像电影,可它就真实发生在李女士身上。她利用航空延误险的规则,精准预测了近900次航班延误,成了一位在机场候机厅里“算天算地”的高手。
这一切,都得从李女士的特殊身份和对现状的不满说起。她曾是航空业的一名地勤,深谙航班运行的各种门道,尤其是延误协调。也正因为身处其中,她对自己的收入极为不满,甚至公开在社交平台抱怨基层民航员工的生存压力。
日子久了,心里早就不平衡了。就在这时,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发现了航空延误险这个隐藏的“富矿”:花几十块买份保险,一旦航班延误,就能获赔数百甚至上千元。这种惊人的回报率,让她看到了改变命运的可能。
发现了这个门道后,李女士索性辞了职,全身心投入到这项“事业”中。她利用过去工作积累的经验,能轻易接触到大量航班动态,特别是那些因天气原因极易延误的航线。
她手机里装着好几款专业级天气APP,每天交叉比对着中国气象局的官方数据,建立了一套自己的航班数据库。通过长时间的分析,她摸索出了一套独特的预测方法,总能精准锁定那些大概率会延误的航班。
为了把这门“生意”做绝,她还有一套自己的操作策略:专挑工作日的航班下手,因为票价和保费更低;重点关注那些常年受雷暴、大雾影响的航线。她甚至亲手绘制天气图表,详细记录每条航线的气候规律,把预测做到了极致。
随着预测越来越准,李女士的胃口也越来越大。为了绕开保险公司的风控和单人投保限额,她开始动用亲戚朋友的身份信息,最多时竟掌握了27个人的身份,在各大平台注册了上百个保险账户。
她的操作手法也更为“精明”:先在网上购买可以全额退款的机票,再用不同身份配套购买多份延误险。
如果航班最终延误,她就坐等理赔金到账;而如果航班准点起飞,她就在飞机起飞前把票退掉,自己毫发无损。就这样,她构建起一个完美的套利闭环,单次理赔最高曾拿到过10万元。
天衣无缝的计划,恰恰因为规模太大而露出了马脚。一笔笔巨额赔款,从不同保险公司流出,最终却异常集中地汇入了李女士及其亲属的几个银行账户。这种“多头收款”的模式,很快引起了保险公司的警觉。
2020年,南京一家保险公司在内部审计时发现了这一异常,随即报案。警方介入后,顺着资金流向一查,发现背后竟是同一个人在操作,那些记录着航班信息和天气分析的笔记本,也成了她无法辩驳的铁证。
面对调查,李女士一开始还挺有底气,坚称自己没伪造延误事故,只是利用专业知识和规则分析赚钱,算不上诈骗。此案曝光后,社会上也议论纷纷,不少网友还觉得她挺“聪明”,是“合理利用规则”。
可是在法律面前,这种“聪明”恰恰踩了红线。法院审理后明确指出,航班延误确实是真实发生的,但李女士的整个投保行为从根上就站不住脚。
她买机票的目的根本不是为了出行,因此不具备《保险法》要求的“保险利益”;更关键的是,她冒用他人身份信息投保,虚构了投保人与被保险人,这本身就构成了欺诈。法律的天平最终裁定,她“具有非法占有的主观故意”,其行为完全符合保险诈骗罪的构成要件。
李女士的故事,生动地划出了一条“利用规则”和“触犯法律”之间清晰的红线。它也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保险公司在产品设计和风控审核上的漏洞。
信源:澎湃新闻——女子遭遇900次延误航班,获赔300余万元!真相令人目瞪口呆
午炎
航空公司玩不起就别玩,省的丢人现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