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日尔公开抢夺中国财产,驱赶中国公民,现在自食恶果:全国大停电!外长亲自来中国认错。 2023年7月的军事政变后,新上台的军政府曾对中国表现出异乎寻常的热情。他们频繁邀请中国大使出席活动,在公开场合强调“中非友谊牢不可破”,甚至主动提出扩大铀矿合作规模。然而,这些表面的友好背后,是精心策划的掠夺计划。据外交人士透露,军政府暗中与西方顾问团队接触,制定了“去中国化”战略,试图通过夺取中资项目控制权来彰显“国家主权”。 今年3月,军政府认为时机成熟,突然翻脸。他们以“国家安全”为由,勒令所有中国公民48小时内离境,并派遣军队接管了中资运营的铀矿、电网和基建项目。发言人阿布杜拉赫曼在国际媒体前信誓旦旦:“我们已掌握全部技术,完全能够独立运营这些项目。”这番言论引发国际社会哗然,却不知背后隐藏着致命的误判。 事实很快证明,尼日尔高估了自身能力,低估了中资项目的复杂性。铀矿开采依赖中国定制的自动化设备,而操作这些设备需要专业技术团队支持。驱逐中国工程师后,矿场设备频繁故障却无人维修,铀产量骤降80%,直接导致该国出口收入锐减。更严重的是电网系统——中资建设的智能电网需要持续的技术维护和数据监控,尼日尔技术人员根本无法应对设备老化和极端天气引发的故障。短短两周内,全国电网因多次短路彻底瘫痪。 这场危机暴露了尼日尔经济的脆弱性。作为全球第七大铀生产国,该国GDP的40%依赖铀矿出口,而中资项目贡献了其中的70%。如今矿场停产、电力中断,制造业和农业陷入停滞,世界银行预测其2024年GDP将萎缩12%。民众抗议浪潮此起彼伏,军政府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 面对崩溃局面,尼日尔终于意识到错误。8月,外长紧急访华,在人民大会堂向中方诚恳致歉,请求恢复合作。中国秉持负责任态度,表示愿在保障中方人员安全和合法权益的前提下,探讨重启项目的可能性。这场博弈揭示了一个深刻道理:在全球化时代,技术合作与产业依赖是相互依存的共生关系,任何试图通过掠夺获取发展的短视行为,最终只会自食恶果。
印媒又称,中国正在扶植自己的“以色列”,意在围堵印度!近日,印度资深时事评论员
【16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