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4月6日凌晨两点,台北北投,风雨交加,一通突如其来的电话打进张学良的住

静雅书声破卷绵 2025-07-01 10:39:26

1975年4月6日凌晨两点,台北北投,风雨交加,一通突如其来的电话打进张学良的住所,是张群打来的,他只说了一句:“委员长昨晚过世了。”张学良拿着话筒,沉默了一会儿,只说了一个字:“啊。”外头雷声大作,他再没说第二句话。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蒋介石的逝世,让张学良不由的回想起,那年的九一八事变。 那时候,日军悍然侵占东北。 当时作为东北最高军政长官的张学良,在蒋介石的多次明令禁止下,无奈执行了“不抵抗政策”。 尽管他内心备受煎熬,也曾在暗处支援抗日力量,但家乡的快速沦陷依然使他背负了“不抵抗将军”的污名,东北军官兵更蒙受巨大耻辱。 随后,蒋介石调派张学良及其东北军前往西北执行“剿共”任务。 在西北前线,张学良目睹了红军坚定抗日的决心和行动,深受触动。 同时,他麾下的东北军将士,心中燃烧着丢失家园故土的屈辱感,对持续的内战产生了强烈抵触情绪,“打回老家去抗日”成为最迫切的呼声。 张学良与杨虎城多次面见蒋介石,以极其恳切甚至悲泣的方式进谏,请求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均遭其严词拒绝。 数次劝谏无果后,面对民族存亡的危机和部下的强烈诉求,张学良决定采用激烈手段。 十二月十一日夜,他与杨虎城周密部署,次日凌晨发动兵谏。 被拘禁期间,蒋介石视此为他一生中前所未有的奇耻大辱。 事件最终在各派政治力量协商下获得和平解决,蒋介石口头允诺停止内战、联合抗日。为了向世人证明此举纯属为公、绝无个人野心,张学良坚持亲自护送蒋介石返回南京。 然而,抵达南京后,蒋介石迅速背弃了和平解决的氛围。 1936年12月底,军事法庭以“劫持统帅”等罪名判处张学良有期徒刑十年。 后面虽然特赦了,但张学良得到是台湾的数十年秘密囚禁。 而这次囚禁不仅是九一八事变,而是曾经的恩恩怨怨。 1928年,彼时张学良主政东北,面临日寇窥伺与南京国民政府北伐军北进的双重压力。 深思熟虑后,张学良不顾部分部下的反对,于年底毅然通电全国,宣布东北服从南京中央政府领导,史称“东北易帜”。 此举使得当时仍属新生的南京政府,在形式上完成了全国统一。 两年后的1930年,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等几大地方实力派联合发动反蒋战争,即“中原大战”,战局一度陷入僵持。 手握重兵的张学良,在关键时刻选择支持蒋介石,率东北军主力大举入关参战,成为压垮反蒋联盟的决定性力量,帮助蒋介石巩固了统治。 这两次抉择,张学良客观上对蒋介石的政治生涯有重大支持之功。 但在蒋介石眼中,西安事变的严重性远超过去的功绩。 他视兵谏为对最高权威的不可饶恕的挑战,是对他个人的彻底背叛。 曾参与处理此案的高层人士曾坦言,蒋介石表面维持宽容姿态,实质内心深处积怨甚深。 这种根深蒂固的怨恨,一直延续到他生命尽头。1975年4月5日,蒋介石在台北去世。 次日凌晨,张学良接到通报这一消息的电话。 他沉默良久,没有表达任何即时情绪。 此前约八个月,在士林教堂的例行礼拜活动中,他曾远远望见蒋介石最后一面,对方已是步履维艰、形容憔悴。 张学良参加了蒋介石的葬礼,并呈上了一副自拟的挽联: “关怀之殷,情同骨肉;政见之争,宛若仇雠”。 这十六个字,凝练地揭示了两者关系曾兼具深厚情谊与最终破裂的尖锐矛盾。 蒋介石死后,其子蒋经国掌控台湾政局。 他对张学良的态度相较其父有所缓和,张学良的日常生活待遇逐步改善,但人身自由的恢复依然无望。 1979年中秋节,蒋经国在官邸设宴款待社会名流,张学良夫妇名列其中并受邀出席,这是他被囚禁四十多年后首次在官方场合公开亮相,引起广泛关注。 几天后,张学良又被安排出席了一场大型阅兵典礼。 这些高规格的公开活动被视为蒋经国展示善意的信号,但张学良深知,蒋经国始终无法逾越其父临终遗命的核心束缚——视其为猛虎,“不可放虎”的告诫根深蒂固。 对故土的深切思念始终伴随着张学良。 1980年10月,在蒋经国的特别批准与严密监控下,张学良被带往金门。 他手持望远镜,面向大陆方向久久凝望。1988年1月,蒋经国病逝。 张学良得知后前往吊唁,并在公开场合表达了对蒋经国主政期间台湾经济发展的认可。 随着蒋经国的逝去,张学良与蒋家两代人的时代纠葛在形式上终结。 1990年,李登辉正式解除了对他长达五十四年的所有监管措施,恢复其完整的人身自由。 离开台湾前夕,张学良向媒体表达出回到阔别数十年大陆的强烈愿望。 大陆方面对此高度重视,派遣张学良在东北军时期的旧部、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吕正操将军远赴美国夏威夷探望,商议其返乡事宜。 遗憾的是,因当时复杂情势,此事最终未能实现。 2001年10月,在伴侣赵一荻逝世一年后,张学良在夏威夷平静离世。

0 阅读:60

猜你喜欢

静雅书声破卷绵

静雅书声破卷绵

静雅书声破卷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