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北大才女王承书抛夫弃子,丈夫翻遍北京找不到人。17年后,一个白发老太太出现在家门口,儿子大哭:“妈妈,您受苦了……” 1912年,王承书生于上海,父亲是晚清著名数学家,母亲出身扬州何园,她自小体弱,却偏要学最难的物理。 1930年,王承书成为了燕京大学物理系唯一的女生,第一堂课被教授当众嘲笑,结果她考了第一,还顺手把导师张文裕变成了丈夫。 后来她赴美留学,和诺奖提名者乌伦贝克一起提出了轰动物理界的“WCU方程”,被美国高薪挽留,可是她只说了一句,我的祖国在等我。 1956年,王承书和丈夫张文裕带着6岁的儿子回到了祖国,结果在美国海关被拦,理由是:孩子拥有美国国籍。 王承书当场撕毁孩子的护照,说他现在只有中国籍。 回国路艰难,FBI怀疑他们偷运技术,连高跟鞋都被拆了查,行李翻了底朝天,却什么也没查到。 原来王承书早已将三百多份资料分批寄回,每份用的都是“无关紧要”的地址。 1958年,钱三强找上门,请她研究热核聚变,她当时的专业是气体动力学,与之毫不相关。 钱三强说,你可能得放弃二十年的研究,相当于从大学重读,没想到,王承书只说了三个字:我愿意。 坐火车去苏联进修的路上,她用手电筒照着资料,靠着颠簸的桌板翻译全文,硬是在下车前翻完了。 这些资料,后来成了中国热核研究的开山文献。 1961年冬夜,钱三强再次登门,任务更绝,他告诉她,这次必须彻底“消失”,不能发表论文、不能用本名、不能联系任何亲人。 丈夫张文裕在隔壁,儿子刚上小学,她连一句:“我要出差”都说不出口。 沉默了一会,王承书低头问道:“什么时候出发?” 三天后,她留下字条,带着一个小皮箱离开,从此在兰州504厂隐姓埋名,被叫作“王老师”,没有职称、没有档案,只有一个代号。 苏联专家撤走后,中国在铀浓缩领域一片空白,设备停摆,没人知道到底要如何重新启动。 王承书带着团队,用算盘和机械计算器,硬是算出了关键数据。 演算纸堆满三间仓库,同行回忆,她打算盘的速度比年轻人按计算器还快。 那些年,她隐姓埋名,没法回家,没法联系亲人,儿子问爸爸,妈妈是不是不要我们了?张文裕只是沉默。 1977年,王承书终于回到北京。 儿子开门时,看到一个头发花白、身材佝偻的老太太愣在原地,几秒后扑上去,抱住她嚎啕大哭:妈,您受苦了!“她摸着他西装的领子,轻声说,长大了,比我高。 1994年,82岁的王承书因病去世,她捐出全部积蓄给希望工程,遗体捐给医学院。 她说,这一生,没有虚度。 后来,她的名字从绝密档案中解封,很多人说她傻,放弃诺奖级成果去大西北,也有人说她狠,连孩子的毕业典礼都不去。 但核工业档案上,写得清清楚楚:铀浓缩技术理论奠基人——王承书。 你看,有些人的消失,是为了让一个国家永远存在,致敬!
1960年,北大才女王承书抛夫弃子,丈夫翻遍北京找不到人。17年后,一个白发老太
历史不陌生
2025-07-01 07:38:38
0
阅读: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