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傅斯年给陈寅恪夫妇写信,叮嘱他们抓紧时间南下。对此,陈寅恪夫人唐筼,动了心,想要收拾行李南下。但是陈寅恪却说:“我坚决不去。至于香港,是英帝国主义殖民地。殖民地的生活是我平生所鄙视的。所以我也不去香港。愿留在国内。”紧接着,陈寅恪又写了一首诗表达自己的态度:“十二万年柯亦烂,可能留命看枰收。” 1949年的中国,真是乱成了一锅粥。国共内战到了尾声,共产党眼看着要接管大陆,国民党败退台湾。老百姓惶惶不安,知识分子更是站在了人生的岔路口——留下还是走?留下可能面对新政权的压力,走吧,又得背井离乡。那时候,台湾和香港成了不少人的避风港,可对陈寅恪来说,这选择没那么简单。 陈寅恪是谁?简单说,他是中国学术界的顶尖人物。1890年出生在湖南长沙,家里世代书香,爷爷陈宝箴是清朝大官,爹陈三立是著名诗人。他从小就泡在书堆里,13岁去日本留学,后来又跑遍了德国、美国,学了一堆语言,连梵文、藏文都拿得下。回国后,他在清华当教授,跟梁启超、王国维齐名,被人称为“清华四君子”。学问深得不得了,研究历史、文学,啥都通。 到了1949年,局势越来越紧张。傅斯年,这位跟陈寅恪私交甚笃的老友,当时是台湾大学校长。他知道陈寅恪的学问有多珍贵,也担心新政权会容不下这种独立思考的学者。于是,他连写几封信,苦口婆心地劝:“寅恪兄,赶紧走吧!来台湾,起码还能保住学术自由。”他甚至安排了飞机,想接陈寅恪夫妇离开。 陈寅恪的老婆唐筼,是个明白人。她出身名门,也懂时局,觉得傅斯年的话有道理。家里行李都收拾了一半,她满心想着南下避祸。可陈寅恪一听,态度硬得像块石头:“我不走。香港是英国殖民地,我这辈子最看不起的就是殖民生活。台湾我也不去,我要留在国内。”这话掷地有声,唐筼愣是没辙。 为啥陈寅恪这么倔?他有他的想法。第一,他对殖民地那套深恶痛绝。香港当时是英国的地盘,他觉得住那儿就是寄人篱下,失了尊严。第二,他对这片土地有感情。作为一个研究中国历史的学者,他觉得自己跟国家的命运绑在一起,走不了,也不想走。他宁愿留下来,看看这乱局到底会怎么收场。 他还写了一首诗:“十二万年柯亦烂,可能留命看枰收。”啥意思呢?“柯”是棋子,“枰”是棋盘,这是在说国家的政治大棋局。“十二万年”是夸张,意思是时间拖得再长,棋子都烂了,他也想活着看到结局。这诗透着他对国家未来的关心,也透着他那股不服输的劲儿。 1949年后,陈寅恪真就留在了大陆,先在岭南大学教书,后来去了中山大学。他没停下学问,写了《论再生缘》《柳如是别传》这些大部头。不过,新政权对知识分子管得严,他的日子不好过。学术自由被压缩,生活也清苦,但他咬牙坚持着。 他研究的东西很硬核。比如《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讲的是隋唐的政治制度咋来的,翻了一堆古书,还拿中外资料比对,硬是理出个头绪。还有他对佛教传入中国的影响也下过苦功,研究印度文化咋融入中国,学问做得深又广。他还精通语言,连《诗经》都能挑出错,重新解释,厉害得不行。 到了1950年代,政治风向更紧。陈寅恪没被直接整,但日子过得憋屈。他双目失明,身体也垮了,可还是没放下书。1955年,他在七夕写诗,又提到“十二万年柯亦烂”,你能感觉到他那份坚持和无奈。到了文革,情况更糟,他的书被批,家里也被折腾。1969年,他病逝于广州,79岁。没过多久,唐筼也走了。 陈寅恪这一生,不光是学问做得牛,他的选择也让人佩服。他不是没机会走,傅斯年给了他路,可他偏不。他留下来,不是为了啥虚名,而是觉得一个学者就该跟自己的国家站在一起,哪怕前路再难。他的故事,搁现在看,还是挺震撼的。 想想看,当时多少人走了,他却留下了。这不光是个人决定,还反映了他对民族文化的责任感。他用行动告诉大家,学问不是为自己,是为这个国家。他的诗里那句“可能留命看枰收”,不就是希望能看到中国走出乱局,迎来新局面吗?这种胸怀,真的挺了不起。 再说说他的学术遗产。陈寅恪的研究方法很特别,他不信教科书那一套,非得自己挖原始材料。他的书现在还是历史学界的宝,学生辈辈传。他的坚持,也影响了好多后来的学者。你要说他的选择值不值,可能得看你咋想。但不可否认,他留下的东西,对中国文化是个大贡献。
1969年,粟裕给老部下许世友打了个电话,说“老母亲在南京生活困难,请关照一下”
【4评论】【1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