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张爱萍将军到酒泉某基地视察,突然,他发现有10多名背着斜挎包的战士站在不远处,张将军上前搭话,战士们的几句话入耳,他顿时火冒三丈! 1964年7月,酒泉戈壁滩的地表温度飙升至52℃,热得能煎熟鸡蛋。张爱萍将军顶着烈日来到这座代号“东风”的神秘基地,检查中国首颗原子弹试验的准备工作。 基地里的一切都在为那个改变历史的时刻做准备,但张爱萍没想到,自己会在这里看到一幕让人心疼的场景。 7月15日中午,张爱萍路过基地服务社时,发现十多名战士整齐列队站在树荫下。他们的军装被汗水浸透,但依然保持标准军姿,挎包里装着饭盒和水壶。 “同志们,你们是哪个单位的?”张爱萍走近询问。带队的班长立正敬礼:“报告首长!我们是三号哨所的,走了20公里来采购物资。” 张爱萍注意到服务社大门紧闭,问道:“为什么不进去?”战士们面面相觑,一个嘴唇干裂的小战士低声说:“首长,货架空了好几天了……” 他从挎包里掏出一个硬邦邦的馒头,轻轻一敲,发出“梆梆”的响声。这就是他们的午餐。 更让张爱萍揪心的是,他发现一个战士的挎包里还装着半块发霉的压缩饼干。“这个怎么还留着?”张爱萍问。小战士涨红了脸:“想寄给老家的妹妹,她们那边也在挨饿。” 张爱萍蹲下身,检查了几个战士的胶鞋。鞋底都被戈壁的碎石磨穿了,有的甚至露出了脚趾。按规定,每人每年只能领一双胶鞋,但在这种地形上巡逻,根本撑不了一年。 当时基地的物资供应确实困难重重。由于戈壁滩运输不便,粮食供应量只有标准的60%,新鲜蔬菜更是奢侈品。战士们每周都要徒步往返40公里,到中心服务社领取配额物资,但经常扑空。 “把基地司令叫来!”张爱萍当场下令。他严厉批评了后勤保障工作:“我们的战士在前线守卫国家机密,连基本生活都保障不了,这怎么行?” 张爱萍立即着手解决问题。他亲自联系铁路部门,要求增开通往酒泉的物资专列。同时调配了一批急需的生活用品,包括胶鞋、食品和药品。 整改的效果很快显现。到9月份,基地的物资供应情况明显改善,战士们终于能吃上新鲜蔬菜,也换上了新胶鞋。 那些曾经啃着干馒头、穿着破胶鞋的战士们,此刻穿着崭新的军装,见证着中国核工业的历史性突破。他们的坚守和付出,托起了中国的“两弹一星”伟业。 多年后,张爱萍在回忆这段经历时写道:“在戈壁滩上,我看到了最可爱的人。他们条件艰苦却从不抱怨,这种精神比任何武器都珍贵。” 这句话后来被刻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纪念碑上,提醒着每一代航天人,正是这些默默奉献的普通战士,用血汗浇筑了中国的强国梦。 那个炎热的夏天,张爱萍不仅看到了战士们的艰苦,更看到了他们身上那种朴素而伟大的品质。这种品质,正是中国能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创造出震惊世界奇迹的根本原因。 从那以后,每当有人问起中国“两弹一星”成功的秘诀时,张爱萍总是说:“秘诀就是那些在戈壁滩上默默坚守的战士们,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 【信源】张爱萍上将为何事自己给自己下口令罚站10分钟 K0701[狗头]
76年,谷牧派8人秘飞上海,探到上海帮派准备发动武装叛乱的讯息[1976年1
【1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