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还在为找对象发愁时,人家早就把“女友”量化了。 这几天大厂前总监冯某的“200份包养协议”成了互联网奇闻。这事初看是个顶级渣男的伦理崩坏,但细究下去,简直就是个精妙设计的“风险对冲模型”,充满了互联网时代的荒诞现实主义色彩。 1. 量化美女:从“颜值主播经济”到“云后宫管理”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在当前算法喂养的注意力经济里,“性吸引力”已经被高度标准化、流量化、可估值了。百万网红价码自然高,但那些5-6分、美颜后7分的散装CP(Content Partner?),通过直播、短视频、私聊等“API接口”接入市场,市场价格其实挺透明——月入2-3万就是这个“层级”的市场公允价。 冯总监的“200份”,本质上是个“去中心化采购策略”。他不绑定单一供应商(深度绑定成本高、风险大),而是广撒网(私信“给钱”两个字的转化漏斗),把需求拆分成标准化的、可按时间(72小时)计费的“情绪价值/生理服务包”。这可比包养一个固定情人省事多了——没有独占成本(排他协议太贵),还能享受多样性红利(后宫万花筒)。 2. “SLA协议”:用合同给“情欲”戴上制度的枷锁 最魔幻的是“协议”本身。72小时一份?200份?这数字一出,所有互联网老炮秒懂:卡BUG嘛。 PC(付费一次性服务)?违法!成本过高(法律+社死风险)。 长期包养?绑定太深,沉没成本巨大(情感勒索风险高),资产折旧算不清。 签200份72小时“生活陪伴/情感支持”SLA?法律上模糊但可能打擦边球。这就是“降维打击”——将非法业务拆解为大量“非典型性”的、难以定性的短期合同关系,规避法律明文禁止的“关键动词”。 本质上,冯总监是在构筑一个情欲版的分布式计算系统:把“需求”打散成无数个可并行处理的小任务(72小时一份),每个任务独立运行、互不影响(避免串联风险),通过标准化协议(给钱、谈需求、签合同)确保服务质量可控(权责明晰)。这思路跟优化后台服务响应、拆分微服务如出一辙。冯某深谙大厂之道:遇到瓶颈?水平扩展(Scale Out)啊! 3. “一个巴掌拍不响”?不,这是供需共振的完美市场 很多人会问“这200个妹子哪找的?” 看图2和图4的聊天记录:市场渠道极度畅通。一个敢私信直球“给钱”,一个能秒懂并协商需求细节(“签协议,按需求来”)。 再看图3的经典台词:“我知道你和我一样有很多异性,但是我不介意。” 这哪里是情感表白?这分明是商业伙伴间的互相免责声明!双方坦诚布公:你靠这个赚钱,我靠这个买服务,别谈感情伤契约。这种“去道德化”的“职场沟通范式”,反而让交易更高效。需求侧(冯总监)有极强的采购意愿和支付能力,供给侧(妹子们)有成熟的“产品化”意识(颜值/陪伴是资源,时间是库存),平台(私信功能)提供了高效撮合。一个巴掌?这是供需两侧在疯狂击掌! 4. “风险投资”还是“庞氏骗局”?最终指向人性的算力瓶颈 冯总监这个模型的BUG在哪?不是法律(可能真能钻),不是钱(据说总监收入惊人),甚至不是道德(双方“自愿”)。 BUG在于“时间管理”。 200份协议?每份72小时?一年有8760小时。假设冯总监不用睡觉、不工作、不拉屎、全年无休、像个莫得感情的机器,也只够签满121份!200份意味着理论通量直接爆表。这要么是冯总监在“刷单冲KPI”(签了未必执行,营造声势?),要么就是核心计算模型存在严重的资源调度冲突,必然大量“服务器宕机”(妹子拿钱不出勤)或者“服务降级”(冯总监本人精力不济)。这属于典型的PPT规划夸大腿,落地执行全漏水。 结语:人终将被自己异化? 冯总监的故事,是当下一个极端的切片: 资本(钱)和技术(美颜、私信平台)如何将最私密、最感性的人的关系,切割成可量化、可交易、可规避风险的标准化模块。 当“擦边主播月入3万”成为普遍认知,“私信给钱签协议”成为明码标价的服务流程,我们骂冯总监“道德败坏”时,是否也是在变相承认这套量化情欲的新市场逻辑的可怕力量? 冯总监试图用“批量化管理”来满足无尽私欲,最终却败给了最原始的物理定律——时间(精力)是真正的稀缺资源。他用合同规避了法律和道德风险,却无法规避自己作为碳基生物的物理极限。这大概就是黑格尔说“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无法从历史中学到任何教训”在数字化时代的新演绎。 这200份协议,与其说是包养合同,不如说是当代商业逻辑与人性扭曲欲望合谋写下的、一份冰冷而荒诞的情欲代工厂SOP。而我们,都在或近或远地围观这条流水线上的悲喜剧。
当你还在为找对象发愁时,人家早就把“女友”量化了。 这几天大厂前总监冯某的“20
端逐梦觉
2025-06-30 15:31:4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