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的一碗红烧肉,造就了新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缔造者、中科院院士、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一代和二代工程总师、中国月球探测的主要倡导者、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他就是孙家栋! 一顿诱人的红烧肉香气,竟在冥冥之中改变了新中国的航天轨迹,1950年元宵节,哈尔滨工业大学的18岁学生孙家栋,放弃了去姐姐家的计划,转身走向飘出肉香的学校食堂。就在这顿难得的晚餐时刻,他遇见了改变一生的契机——新中国空军的招兵告示。 热血沸腾的他当场报了名,就此搁下成为土木工程师、修建大桥的梦想。这个看似偶然的选择,为他推开中国航天事业的大门埋下了伏笔。 孙家栋很快投身革命队伍,凭借优秀的文化基础,最初担任俄语翻译工作,国家急需专业人才,他随后被选派到国外系统学习飞机发动机设计与制造技术。这段宝贵的经历为他打下了坚实的航空技术基础。学成归国后,他全身心投入到当时极其薄弱的国防航空技术研发之中。 1967年,航天事业的巨大挑战找上了他,钱学森博士力排众议,点名由孙家栋负责新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总体设计工作。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他临危受命,迅速集结了一支精干的队伍。这支被后人称为“十八勇士”的小团队,是在一穷二白、经验技术几近空白的条件下起步的。 困难数不胜数,卫星上的每一个零件、每一种材料都需要从零开始自主研发,如何设计可靠的飞行轨道,如何解决太空极端环境下的温控难题,如何让卫星在浩渺宇宙中清晰播放《东方红》乐曲的电子音频,都成了横亘在团队面前的“硬骨头”。 孙家栋带领着大家,以“摸着石头过河”的韧劲,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去钻研、去攻克。 1970年4月24日,中国西北的戈壁滩上,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托举着“东方红一号”卫星腾空而起,当悠扬的《东方红》乐曲通过无线电波清晰地传回地球,当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依靠自己力量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时,指挥中心里的人们难掩激动,许多人流下了热泪。 这历史性的成功背后,凝聚着孙家栋团队无数个日夜的辛劳与汗水。 东方红卫星的辉煌只是起点,此后的数十年间,孙家栋从未停下脚步,他将精力和智慧投入到更广阔的航天领域。他肩负起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一代和二代工程总设计师的重担。 面对技术封锁和国际标准的挑战,他带领科研团队从无到有,着力解决系统的高精度定位、短报文通信等关键核心技术,推动北斗实现服务区域从中国到亚太再到全球覆盖的跨越。 孙家栋同时也是中国月球探测工程最坚定的倡导者之一,在他和众多科学家的推动下,“嫦娥工程”得以稳步实施。从最初的绕月探测,到后来实现月球表面软着陆与巡视勘察,再到最终完成高难度的月球样本自动取样返回任务,中国探月工程迈出的每一步都坚定而扎实,使中国跻身世界深空探测的前列。 纵观孙家栋的航天生涯,长达60余年,他担任过中国科学院院士,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以及共和国勋章的获得者。然而令人感慨的是,即使在家庭内部,他的工作内容也长期处于保密状态。 他的老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并不清楚他的具体工作性质,只知道他在为国家干着很重要的事情。 从最初因为一碗红烧肉而选择参军,到放弃熟悉的飞机发动机领域投身陌生的人造卫星事业,再到担纲影响国计民生的北斗系统和国家战略意义的探月工程,孙家栋的人生方向始终清晰:国家需要什么,他就去学什么、就去干什么。他的每一次转身,都坚定地服务于国家发展的战略需求。 孙家栋和他那一辈的老科学家,是中国科技事业的拓荒者与奠基人,他们在国家基础薄弱、物质条件极为匮乏的年代,依靠强大的信念感和为国奉献的精神,顶住外部环境的巨大压力,硬是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他们不求个人名利,只盼国家强盛。 正是这种咬紧牙关、默默奉献的精神,为中国航天从最初的蹒跚学步、奋力追赶,到如今部分领域跻身世界领先行列,奠定了最坚强的基石。 今天,当我们自豪地看到中国航天发射次数位居世界前列,北斗导航系统服务全球亿万用户,嫦娥探月不断刷新人类对月球的认知时,不能忘记是孙家栋这样的科学家们,用毕生心血撑起了共和国的脊梁。 一碗改变个人命运的红烧肉,最终酿成了滋养国家航天伟业的琼浆。 信源: 孙家栋:“国家需要,我就去做”——金台资讯、《新闻联播》、《大国工匠》、《人民日报》等[凝视]
1950年的一碗红烧肉,造就了新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缔造者、中科院院士、中国北斗
优优谈过去
2025-06-23 15:35:43
0
阅读: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