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96年,年仅35岁的韩信被吕后处死,灭三族,60岁刘邦接到消息,缓缓闭上双眼,长舒一口气,窃喜道:他总算没了!可很快,他心一紧,下巴发抖,问吕后:韩信留下什么话没有?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韩信,这位在中国军事史上被誉为“兵仙”的人物,其一生可谓跌宕起伏,充满了荣耀与悲怆,他的结局,既是时代的悲剧,也映照出权力结构中对功臣的天然排斥,一个从布衣起家的将军,凭借卓绝的军事才能助汉高祖刘邦夺取天下,却最终死于宫廷权谋的漩涡之中,回望这段历史,韩信的命运如同一枚被高高抛起后重重落地的棋子,在权力博弈中走向了不可逆的终点。 韩信出身寒微,年少丧母,生活艰难,他曾在市井之间徘徊,常年衣食无着,甚至被讥讽为“佩剑乞丐”,尽管如此,他胸中自有丘壑,始终不愿屈服于命运,最著名的莫过于他在河边接受漂母一碗稀粥的故事,那一碗粥对于韩信而言,不只是一顿救命的饭食,更是对他尊严的轻轻一碰,触发了他将来必有作为的执念,他在母亲坟前曾立下誓言,要让万户人家替母守陵,虽听来狂妄,却展现了他内心深处对功业的渴望。 他的军事才华初露锋芒并非在项羽麾下,虽然他曾短暂投奔楚军,却长期担任无足轻重的职位,甚至在他面见项羽陈述兵法时,被醉酒的项羽以酒器击伤额头,这段屈辱的经历并未让他放弃,反而更加坚定了他要找到真正赏识自己的主公的决心,命运的转机出现在他逃离汉营之时,丞相萧何不顾夜色追其至月下,极力挽留,正是这一次“月下追韩信”的举动,使得韩信得以被刘邦重用,从此改变了他个人的命运轨迹,也改写了楚汉之争的走向。 韩信的军事才能在随后的战事中得到极致展现,他以“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奇袭三秦,又在井陉口诱敌深入、以少胜多歼灭赵军,接连平定魏、燕、齐诸国,迅速将汉军势力扩展至华北大地,这些战功不仅成就了刘邦的帝业,也奠定了韩信“兵仙”的名号,史书对其用兵之精妙赞誉有加,称其“国士无双”,可见其在汉初武将中的地位。 然而,功高震主一直是封建帝王最为忌惮的隐患,韩信的第一次政治失误,或许就是他攻齐时擅自行动,未等刘邦授意便以武力进攻已降的齐国,这场战役直接导致刘邦派出的说客郦食其被齐王误以为欺诈而被投油锅处死,严重破坏了汉军的声誉,虽然后来他凭战功自请封为“假齐王”,刘邦虽愤怒却又不得不顺势加封为真王,实为无奈之举,此事之后,刘邦对韩信的猜忌日益加深,二人之间的信任也出现了裂痕。 韩信在被封为齐王后,又被调为楚王,名义上是封赏,实则是将其调离前线、剥夺其兵权,他被迫离开熟悉的战场,进入权力的边缘地带,此时的韩信,虽高居王位,却已无实权,更为致命的是,他在此后庇护项羽旧部钟离昧的行为,被刘邦视为谋逆的前兆,韩信虽将钟离昧交出以示忠心,但刘邦对此并不买账,反而亲自率军前往楚地“巡视”,将韩信羁押,贬为淮阴侯,迁往洛阳,彻底剥夺了其军政大权。 政治上的边缘化与心理上的不甘,加剧了韩信的痛苦,昔日一同征战沙场的将领,如今纷纷高居庙堂,而他却身为功勋首臣,却被冷落于朝外,他对刘邦的怨愤逐渐积聚,尤其在看到陈豨在代地起兵反叛时,他终于动念图谋再次崛起,据史书记载,韩信与陈豨密谋,拟以宫中防守空虚之际,趁刘邦亲征之机发动政变,意在夺权,但计划尚未实施,便被他昔日家臣的弟弟告发。 吕后与萧何得知消息后,设下陷阱,考虑到刘邦曾承诺不以“见天、见地、见铁”之方式杀韩信,吕后便以祝捷之名将其召入长乐宫,命人以布袋罩头,悬吊竹竿之上击杀,巧妙避开誓言,亦完成了政治清洗,韩信死时年仅三十五岁,一代兵仙,命丧宫廷,英年早逝。 他的死亡,不仅是个人悲剧,也是一个时代对功臣命运的注脚,更为讽刺的是,在临刑前,韩信曾言悔不听蒯通“自立为王”的建议,反被“妇人所害”,将一腔不甘归结于命运的捉弄,刘邦得知此言后,立刻下令缉拿蒯通,蒯通作为纵横家,机敏应对,坦言谋士各为其主,自己只为韩信计谋行事,“杀我一人,难禁天下谋士”,刘邦虽震怒,终究未将其处死,反而放其离去。 信息来源:趣历史网:韩信到底是不是被冤杀的?刘邦为什么说“且喜且怜之”?
公元前196年,年仅35岁的韩信被吕后处死,灭三族,60岁刘邦接到消息,缓缓闭上
一桐评这个去
2025-05-27 19:44:1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