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一个地主婆变卖了所有家产,支持儿子抗日,儿子拿到钱后瞬间失联,几年后,地主婆意外在报纸上看到儿子的消息,原来这么多年他骗了自己。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在通化县志的某一页角落,有一段极不起眼的记载:1932年至1937年间,王凤阁部队共作战百余次,斩获敌军数百人,字迹干瘪,数字冰冷,却埋着一段曾震动山林、唤醒人心的故事,若不是档案馆一位年轻人偶然翻出一封残破的家书,或许这段记忆早已在纸页间沉睡无声。 那封信只有半页,纸角卷曲,字迹模糊,唯有“娘保重,儿必捷”六字仍清晰如初,写信人是王凤阁,收信人则是他的母亲王毕氏,他们的名字,在今日或许无声无息,但曾在长白山里、在通化城下、在日本宪兵的悬赏榜上,被反复提起。 王凤阁原是通化王家大院的独苗,祖上数代经商开厂,家底殷实,一度在本地拥有三百亩良田与一座五进宅院,若按寻常人家的轨迹,他该继承家业、娶妻生子、守着田地度过一生,然而1931年秋,东北三省沦陷,日军铁蹄踏入家门,自此改写了他的命运,他弃笔从戎,不顾家人反对,投身抗日自卫战线,初时不过是秘密联络,筹措物资,渐渐地,他开始拉队伍、练兵操枪,直至成为一支名号响亮的义勇军领袖。 王凤阁的转变并未瞒过母亲王毕氏,这位从未踏入私塾、裹着小脚的乡绅太太,虽不识字,却有一股近乎原始的判断力,她明白,在国破家亡的年代,什么才是真正的正经事,她并没有拦下儿子,甚至成为他最坚定的后盾,她先是卖掉偏远的田地,后又低价脱手家族产业,甚至将祖宅也挂牌售出,换得的不是金银首饰,也不是别处的置办,而是一批又一批的枪支弹药。 据当年民间传闻,王家运送军火的方式极为特殊,有一次,为躲过日军的盘查,她亲自指挥宰猪五头,将枪械零件拆解藏入猪大肠中,再以猪血混合污物封盖,装车送出城去,当时的日本岗哨虽戒备森严,却无一人敢靠近那股刺鼻恶臭,正是这批“臭弹”,在之后的通化伏击战中发挥了奇效,击溃了敌军辎重队伍,打出了王凤阁义勇军的威名。 随着战事愈发频繁,王凤阁部在长白山中逐步壮大,最多时达数百人,队伍纪律严明,战术灵活,常以小股奇袭敌阵,屡屡得手,日本关东军数次围剿无果,通缉令上的赏金也从最初的五百大洋一路飙升至两万,传单铺天盖地地撒入山林,有的甚至贴在抗联出没的村落墙头,欲以金银诱降,王凤阁却越战越勇,甚至在一次战斗中,端掉了敌军补给站,缴获迫击炮与子弹箱数件。 敌人的报复来得迅猛,1934年春,王凤阁的行踪暴露,关东军调来重兵,通化城成了围捕中心,王毕氏被捕,遭严刑拷打,她被吊在房梁上、皮开肉绽,被拍成照片四处散发,意图动摇王凤阁军心,然而,这位曾以一己之力撑起王家门户的老妇人,始终咬牙不语,她被释放时,衣不蔽体,家中米缸见底,仍支撑着活了下来,传言她以啃树皮、嚼草根度日,仍不肯离开原址,日日守望山中传来的消息。 1937年春,日军再次大举围剿,在汉奸告密下,王凤阁携妻儿陷入重围,三昼夜鏖战后,弹尽粮绝,一家三口被俘,王凤阁拒不投降,儿媳富桂秀亦不屈服,年仅四岁的小金子据说在行刑前仍踢了日本军官一脚,三人被押解至通化城东门,当众处决,尸首挂于城墙三日,通告上写着“匪首王凤阁冥顽不化,已正法以儆效尤”。 那三天,通化城街头人流如织,却少有言语,人们默默驻足,眼中含泪,王毕氏穿着打满补丁的棉袄,从人群中挤出,她没有哭,只是站在尸首下,看了很久很久,谁也不知道她心里在想什么,有人看到她从怀中取出一张纸,轻轻塞入王凤阁的破棉衣内,那正是当年“儿必捷”的信纸,她转身离去,背影佝偻,却步履坚定。 此后数月,王毕氏不再出现在街头,有人说她去了青岛,也有人说她进了山里,再后来,伪满档案中只记录了一句话:“王凤阁母不知所终,疑为抗联接应者,” 新中国成立后,有人曾在青岛见过一位盲眼老妇,在码头做些缝补衣裳的小活,常带着一串旧佛珠,她总在清明时分,向大海撒纸钱,有干部回访时,发现她的屋中供着三块木牌,一块写着“王凤阁”,一块写着“富桂秀”,最小的一块,只刻了一个字:“金”。 信息来源:中国军网——王凤阁
1932年,一个地主婆变卖了所有家产,支持儿子抗日,儿子拿到钱后瞬间失联,几年后
一桐评这个去
2025-05-27 19:44:1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