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新四军击毙日军108人。次日,日军派联络员请求收尸。罗炳辉听了把烟头一弹:"要尸体可以,明天上午十点,带着白旗来牛头岭。" 丘陵地带四月的晨雾还没散尽,三辆插着白旗的卡车顺着坑洼山路往牛头岭方向挪动。 车顶的白布条被山风吹得呼啦啦响,像极了乡下办丧事挂的招魂幡。坐在头车驾驶室的村田中佐把钢盔压得低低的,生怕被路边看热闹的老乡认出脸面。 这事得从三天前的谢家集战役说起。 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的村田带着七百多号日伪军,趁着雨夜摸到苏中根据地外围。 按说这种偷袭战术在华北平原屡试不爽,可这回偏偏撞上了硬钉子——新四军二师师长罗炳辉早把地形摸得门儿清。 打谷场上的大刀队砍得日军找不着北,牛头岭的包抄战更是让机枪阵地成了活靶子。等到日头冒红,山沟里躺着的日军尸体足足有一百零八具。 要说罗炳辉带兵打仗,那真是麻绳穿豆腐——提不起来的老皇历。 这位云南汉子早年参加过北伐,后来带着队伍上井冈山,长征时候领着后卫部队硬是跑赢了追兵。 皖南事变后他奉命到苏中开辟根据地,三个月端了六个鬼子据点,缴的步枪都能摞成柴火垛。 南京城里驻着的日军12旅团长南浦襄吉气得直跳脚,背地里管他叫"江淮泥鳅"。 收尸这事原本用不着大动干戈。可南浦襄吉偏要较这个真,说是皇军尸体不能落在土八路手里。 他哪知道罗炳辉早把算盘珠子拨得噼啪响——让鬼子举白旗来收尸,这比在墙上刷十条抗日标语还管用。 那天联络员来谈判时,罗炳辉正给战士们发缴获的"旭光"牌香烟,烟灰弹得老高:"回去告诉你们长官,明天十点牛头岭见,白旗可得挂端正咯!" 第二天来收尸的场面比赶集还热闹。方圆二十里的老乡都赶来看稀奇,半山坡上乌泱泱挤满了人。 三辆卡车刚停稳当,后车厢跳下来的日本兵个个耷拉着脑袋,活像霜打的茄子。 搬尸体时不知哪个后生喊了声"新四军万岁",满山沟的老百姓跟着嚷嚷起来,吓得几个日本兵差点把担架撂地上。 要说这招棋下得妙,既灭了鬼子威风,又长了百姓志气。 自打那以后,苏中根据地的青壮年扛着锄头铁锹来参军的络绎不绝。 淮南的老乡们编了顺口溜:"罗师长摆龙门,小鬼子钻裤裆,白旗一竖哭爹娘。"这话传到南京城里,把南浦襄吉气得三天没吃下饭。 日子久了,这事成了江淮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 直到2021年建党百年那会儿,安徽电视台拍纪录片《江淮烽火》,摄制组专门跑到牛头岭遗址取景。 当地八旬老人赵铁柱拄着拐棍当向导,指着山腰的乱石堆说:"当年罗师长就是在这儿架起迫击炮,把小鬼子的重机枪轰上了天。" 这话被剪进纪录片第三集,在央视纪录频道播了足足三遍。 要说这事的后续影响,还得看日本人自己怎么说。 前些年东京大学亚洲历史研究所在整理二战档案时,翻出了当年随军翻译山本一郎的日记本。 泛黄的纸页上歪歪扭扭写着:"四月二十日的白旗事件,彻底动摇了士兵们的信念。" 这话被收录进2019年出版的《华中战场亲历者口述史》,在史学界掀起了不小波澜。 去年清明时节,扬州革命烈士纪念馆新开了个专题展区。玻璃柜里摆着罗炳辉用过的望远镜,旁边循环播放着老兵回忆牛头岭战役的采访视频。 馆长老王说,自从展出后,来参观的学生比往年多了三成。有老师带着学生来上现场课,指着展板上的白旗照片讲:"这就是咱们中国人挺直腰杆的见证。" 信息来源: 中国军网《新四军战史研究:苏中抗日根据地的形成与发展》 央视纪录频道《江淮烽火》纪录片解说词 日本《朝日新闻》书评版《华中战场亲历者口述史》出版报道 安徽日报《牛头岭战役遗址发现当年战场遗物》 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官网《罗炳辉将军文物展专题介绍》
1941年,新四军击毙日军108人。次日,日军派联络员请求收尸。罗炳辉听了把烟头
文栋说明星
2025-05-27 18:33:37
0
阅读: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