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柴春泽回绝了父亲给他搞到的招工名额,并喊出了“我要扎根农村,争取奋斗

文栋说明星 2025-05-27 15:34:20

1972年,柴春泽回绝了父亲给他搞到的招工名额,并喊出了“我要扎根农村,争取奋斗60年”的口号,而他也因此成为了闻名全国的知青楷模,那么他后来有没有兑现承诺?他的结局又是怎样的呢? 柴春泽出生在河北青龙县的干部家庭,父亲是抗日老兵。 1952年随家人搬到内蒙古赤峰后,他成了赤峰六中的风云人物。 这个成绩优异、领导能力突出的年轻人,原本计划参军报国,却在1971年面临人生转折——当时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进入第三年,赤峰六中的学生却集体抵制下乡。 流言蜚语在学校里传开,有人说柴春泽巴结领导逃避下乡。 面对质疑,这个红代会副主任做出惊人决定:主动报名去条件最艰苦的翁牛特旗玉田皋插队。 1971年冬天,他带着六十多名同学踏上北去的卡车,车窗外掠过的是寸草不生的盐碱地和低矮的土坯房。 玉田皋的艰苦远超想象。 知青们睡的是透风的茅草房,吃的是冻成冰坨的玉米饭,用咸盐水泡饭成了家常便饭。 不少同学偷偷给家里写信哭诉,柴春泽却把铺盖卷搬到了牛棚旁边——那里离水井最近,方便他每天第一个起床给大伙打水。 1972年,父亲托关系搞到煤矿招工指标的信件送到他手上。 这个选择让柴春泽彻夜难眠:返城就能摆脱苦日子,留下就要面对望不到头的盐碱地。 三天后,他在煤油灯下写了封轰动全国的回信:"我要扎根农村60年!"为了证明决心,他特意在知青点广播站全文朗读了这封批评父亲"走后门"的家书。 这封家书被《人民日报》头版刊登后,柴春泽成了全国知青的榜样。 最忙的时候,他一天要接待三拨记者,全国各地寄来的信件堆满了七麻袋。 但光环下的柴春泽没忘记承诺,他带着村民在盐碱地上画格子:迁走104座祖坟,挖通9300米水渠,硬是把5200亩荒地改造成方格田。 村民起初骂他"挖祖坟遭报应",等稻花飘香时,家家户户端着新米往知青点送。 1975年,这个庄稼汉模样的知青书记干了两件大事:带着技术员三上沈阳争取到40万引水工程款,又作为中日友好代表出访日本。 站在东京街头,他兜里揣着玉田皋的盐碱土,逢人就问水稻种植技术。 回国时行李里塞满农业书籍,却把组织发给的置装费全买了农具。 命运的转折发生在1976年冬天。 因为特殊历史原因,柴春泽被关进监狱。 三年牢狱生活里,他跟着狱友学会珠算,把《土壤改良手册》翻得卷了边。 1979年出狱时,玉田皋村民联名写血书担保他清白,当年骂他迁坟的老汉赶着驴车接他回村。 平反后的柴春泽在砖厂烧过砖,1982年又抓住高考机会,用20天复习考上内蒙古电大。 毕业后留校当老师,从助教干到思政研究员,带的班级年年评优。 有学生问他为啥不评教授职称,他摆摆手说:"比起田里刨食的日子,粉笔灰算啥苦?" 退休后的柴春泽没闲着。 2004年搞起知青网站,帮玉田皋卖大米。 2025年春节前,73岁的他还在直播平台吆喝:"咱们玉田皋大米,当年招待过日本外宾!" 乡亲们的新米加工厂去年扩建到五千平,包装袋上印着他的亲笔题字——"稻花香里说丰年"。 有人调侃他当年"扎根60年"的誓言,老头儿拍着胸脯较真:"我的心还在玉田皋田埂上蹦跶呢!" 这话不假,现在村里修水利还找他当顾问,视频会议时他对着手机比划:"支渠要斜着挖,跟当年一个理儿!" 信息来源: 1.《47年前,那个宣称要扎根农村60年的柴春泽,后来怎样了?》- 中国青年报 2.《柴春泽 - 搜狗百科》- 搜狗百科 3.《红遍全国的“知青”柴春泽:曾说扎根农村60年,现在怎么样了?》- 网易新闻 4.《柴春泽联盟网》- 赤峰市玉田皋镇政府官网 5.《玉田皋大米品牌发展纪实》- 内蒙古日报

0 阅读:0
文栋说明星

文栋说明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