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徐向前感觉自己大限将至,对前来探望他的战友李先念,说出了自己的三个遗愿。中央在得知徐向前的三个遗愿后,考虑再三最终还是决定否决前两个遗愿,只答应第三个遗愿。 徐向前,1901年出生在山西五台一个穷苦农家,家里靠种地勉强糊口。父亲是清末秀才,给他取名徐象谦,希望他为人谦逊。他小时候就帮着干活,挖野菜、编篮子,日子苦,但也磨出了他那股韧劲。1919年,他考进山西省立国民师范学校,1921年毕业后当过小学老师,结果因为宣传爱国反封建思想被解雇。后来在河北阜平一家书店打工,读了《三国演义》等书,慢慢有了为国奋斗的想法。 1924年,他考进黄埔军校第一期,开始接触军事。军校生活苦得很,每天天不亮就得起床操练,学战术、兵器、地形啥的。他参加过平定广州商团叛乱,还随军东征打陈炯明,第一次带兵上战场,看见战友拼死的样子,心里震撼得不轻。那时候,他还读了《向导》《中国青年》这些进步刊物,接触到共产主义思想。1927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改名徐向前,从此铁了心干革命。 土地革命时期,他干得风生水起。当过红军师长,后来升到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带兵打了黄安、苏家埠等大仗,歼敌好几万,军事才能没得说。抗战爆发后,他当八路军129师副师长,帮着开辟华北根据地。到了1948年太原战役,他已经病得不行了,还是坚持上前线指挥。那时候他身体虚弱得要命,人都劝他歇着,他不听,硬是让人用担架抬着去看阵地。后来实在撑不住,才退到后方养病,遥控指挥,直到彭德怀接手。太原解放,他功不可没。 1990年6月,徐向前因肺病住进北京一家医院。他身体不行了,发烧老不退,但脑子还清醒,每天让人念报纸给他听,听到国家发展得好,他就高兴。有一天,李先念来看他,两人聊了几句,徐向前就说出三个遗愿:不搞遗体告别、不开追悼会、骨灰撒在大别山、大巴山、太行山和河西走廊。他还拉着儿女的手交代,要他们永远跟党走。这话说完没多久,中央就知道了。 中央接到遗愿后很重视,开会讨论了好几轮。徐向前一辈子低调朴实,这三个遗愿也跟他性格挺搭。但他是开国元帅,功劳太大,中央觉得不搞遗体告别和追悼会,全国人民没法好好缅怀他。所以最后拍板:前两条否了,第三条同意。1990年9月21日,徐向前去世。追悼会在八宝山开了,挺隆重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战友、亲属都去了。之后,他的骨灰按遗愿撒到了大别山、大巴山、太行山和河西走廊,跟他战斗过的地方融在一起。 徐向前不光是个军事家,他留下的东西也挺多。山西五台县2010年建了徐向前元帅纪念馆,正好是他诞辰110周年。馆里放着他用过的军装、作战地图这些东西,每年都有人去参观。他的故居也修好了,成了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著作《历史的回顾》《徐向前军事文选》很多人都在读,他打仗用的“围点打援”“诱敌深入”这些招数,现在还被军事院校当经典案例讲。 说起他的革命精神,真挺接地气的。他从穷小子到元帅,没啥架子,干事踏实,对党忠诚。中央评价他是“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革命家、军事家”,这话一点不夸张。他名字刻在历史里,纪念馆、故居、书本都在传他的故事。他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英雄,就是个实打实为国为民干活的人。 中央为啥否决前两个遗愿?其实也好理解。徐向前想低调走,但他的贡献不是他一个人的事,是全国人民的事。不搞追悼会啥的,他自己是舒服了,可老百姓和战友咋缅怀他?再说,他是开国元帅,国家得有个仪式,给他应有的尊重。这决定看着有点“违背”他意思,但本质上是敬重他一生的付出。至于骨灰撒山,中央同意了,这也算圆了他跟战斗过的地方再聚首的心愿。
1990年,徐向前感觉自己大限将至,对前来探望他的战友李先念,说出了自己的三个遗
小史论过去
2025-05-26 19:50:06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