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开心地在御花园打鸟,张蔼偏偏汇报一堆鸡毛蒜皮的事,扫他的兴致。赵匡胤强压怒火:“你说有要事就是这些小事?”张蔼回了一句话,气得赵匡胤当场打掉了他两颗牙齿。张蔼不慌不忙地捡起牙齿,赵匡胤却慌了。 赵匡胤是宋朝的开国皇帝,生于927年,原名赵匡胤,后来史书上多称他为宋太祖。他出身军人家庭,从小练就一身好武艺,尤其擅长骑射。年轻时,他在后汉、后周混迹军队,靠着战功一步步爬到高位。到后周当上殿前都点检时,他手里已经握着禁军大权。公元960年,陈桥兵变爆发,他的手下给他披上黄袍,硬是把他推上皇帝宝座,宋朝就这么成立了。 做了皇帝后,赵匡胤没闲着。他知道,五代十国那几十年的乱局,得靠硬手腕收拾。他先是带兵打下南方几个割据政权,像南方唐、后蜀这些,都被他收拾得服服帖帖。军事上稳住后,他开始搞改革。他最出名的招数是“杯酒释兵权”,请了一帮老将喝酒,聊着聊着就劝他们交出兵权,换来荣华富贵。这招看着温和,其实狠,把军阀威胁掐得死死的。 他还不满足,又推科举,建文官体系,想让国家靠读书人治理,而不是武将乱来。宋朝后来文风那么盛,跟他这时候打的基础分不开。赵匡胤是个实用主义者,做事果断,但也有脾气,毕竟是武将出身,火气上来不好惹。 再说张蔼,这家伙在宋初也算个人物。他是后周留下的官员,能力强,人品硬,宋朝建立后被赵匡胤看中,提拔做了侍御史。这职位不简单,专门盯着朝廷官员,谁贪污腐败、谁偷懒耍滑,他都得管。碰到皇帝决策有问题,他也得硬着头皮提意见。 这种活儿不好干,得罪人不说,还得随时准备挨骂。张蔼偏偏是个不怕事的。他信奉儒家那套“忠君爱国”,觉得当官就得为国为民,哪怕皇帝不爱听,他也得说。史书上说他“刚正不阿”,这四个字可不是随便给的。他在朝堂上从来不溜须拍马,净说些大实话,赵匡胤有时候听烦了,但又拿他没办法,毕竟这人真没私心。 事情就发生在宋朝初年,国家刚稳定,赵匡胤难得有空闲。那天,他在御花园打鸟,心情挺好。打鸟这事儿对他来说,既是放松,也是练手艺,毕竟他年轻时靠这个吃饭。可就在他兴致正高的时候,张蔼跑来了,说有急事要汇报。赵匡胤想着可能是边关有变或者大事,点头让他说。 结果张蔼一张嘴,全是些鸡毛蒜皮:粮价涨了几文钱,哪个县官可能收了黑钱,边关粮草安排还得再想想……这些事听着琐碎,有些昨天就说过,赵匡胤越听越窝火。他本来就想清净会儿,哪受得了这个?他忍着气问:“你说的要事就是这些小事?” 张蔼倒不含糊,直愣愣回了一句:“这些事虽小,比陛下在这儿打鸟重要得多。”这话听着刺耳,像在说皇帝不务正业。赵匡胤火气蹭地就上来了,他是武将出身,脾气本来就爆,平时还能压着,这会儿真没忍住。他顺手抄起旁边一把短柄斧,本想吓唬一下张蔼,可手一抖,斧柄砸到张蔼脸上,当场打掉他两颗牙。 张蔼被打得嘴角流血,可他没喊没叫,愣是站稳了。他低头捡起那两颗牙,攥在手里,抬头看着赵匡胤。这举动把赵匡胤看懵了,他有点慌,问:“你干嘛?想拿这个告我?”张蔼不紧不慢地说:“我不敢告陛下,但这事得让史官记下来,让后人评评理。” 这话可把赵匡胤吓得不轻。他打仗不怕,可最怕名声坏了。宋朝史官那支笔厉害得很,啥事儿都敢写,真记下他打臣子这茬,他这“仁君”形象就毁了。他赶紧冷静下来,意识到自己冲动了,马上改口赔不是,还赏了张蔼一堆金银珠宝,想把这事压下去。 这事儿没让赵匡胤记恨张蔼,反而让他更看重这家伙。张蔼挨了打还不卑不亢,摆明是为国操心,赵匡胤心里有数。后来,他把张蔼升为御史中丞,相当于监察系统的老大。张蔼干得也不含糊,查贪官、整风气,帮宋朝初期把吏治理得清清爽爽。 赵匡胤自己呢,这事之后也没闲着。他接着推改革,把宋朝治理得越来越像样。他在位十七年,到976年去世,留下的名声还不错,史书上说他宽厚仁义。这次打牙的事儿虽是个污点,但也让他明白,身边多个张蔼这样的直臣,其实是好事。
1384年,朱元璋赐岳父胡美自尽,胡美质问说:“父亲到女婿家看女儿,是再正常不过
【5评论】【1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