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禁止哈佛大学招收国际生,最尴尬的不是哈佛,也不是7000名留学生,而是潘石屹夫妇,截止2014年,潘石屹夫妇一共为哈佛等美国高校捐款多达6亿。 在一次节目中,金星问潘石屹为什么不把这些钱捐给国内的大学,而是要捐给哈佛?潘石屹尴尬的解释说,这些钱不是捐给哈佛大学的,是捐助给在哈佛留学的中国学生的。 潘石屹的捐款逻辑看似“国际主义”,实则经不起推敲。他声称自己当年读书时受过资助,所以要回报社会,但偏偏选了个中国贫困生几乎够不着的地方撒钱。 按照哈佛的录取标准,能进去的学生要么智商超群,要么家底雄厚——前者能拿奖学金,后者根本不差钱。 有媒体算过账,哈佛一年学费加生活费将近8万美元,能负担的家庭早就不在“贫困”范畴了。 更耐人寻味的是,他刚捐完款没几年,俩儿子就先后进了哈佛读书,这时间线巧合得让人不得不联想“捐款换门票”的潜规则。 如今美国突然禁止哈佛招收国际生,相当于把潘石屹架在火上烤。他捐了6个亿说是帮中国学生,结果现在哈佛连国际生的入学资格都被吊销了,这笔钱要么卡在半空用不出去,要么转去资助其他国家的学生——横竖和中国学生没啥关系。 更尴尬的是,他这些年一边给美国高校撒钱,一边清仓国内资产,光SOHO中国就套现近300亿,转头就去纽约买楼、给儿子在英国开房地产公司,这操作早被网友戏称“潘跑跑”。现在美国政策突变,连“跑”的方向都被堵了一道,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其实潘石屹的尴尬背后,藏着更深层的矛盾。他总说美国高校募捐机制透明、运作专业,暗讽国内高校管理落后,但这套说辞在2025年的今天显得尤其讽刺。 哈佛被曝“纵容反犹主义”“不配合调查”,连SEVIS认证都被美国政府撤销,所谓的“透明规范”瞬间成了政治博弈的牺牲品。 反倒是中国高校这些年募捐机制逐渐完善,清华的苏世民书院、西湖大学等项目都在证明,只要钱用得明白,企业家照样愿意掏腰包。 潘石屹当年要是把这6亿砸在国内,说不定真能培养出几个本土诺奖得主,哪至于现在落得两头不讨好? 说到底,潘石屹的困境是他自己选的。当年刘强东给人民大学捐3亿,硬性规定一半必须资助贫困生,虽然最后发现“穷学生变少了”,但至少钱花在了中国土地上。 潘石屹非要搞“国际慈善”,结果撞上中美教育对抗的枪口,6亿捐款既没换回哈佛的感恩,也没赢得国内舆论的认可,反而成了“富豪转移资产”的活靶子。 如今哈佛国际生项目凉了,最该脸红的恐怕不是哈佛,也不是那7000名被迫转学的留学生,而是握着捐款合同、进退两难的潘石屹——毕竟这年头,连“跑路”都得看准风向。
美国禁止哈佛大学招收国际生,最尴尬的不是哈佛,也不是7000名留学生,而是潘石屹
诺斯罗普的笔娱乐
2025-05-24 11:43:06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