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4年8月,陈炳文在金溪投降清朝,8万太平军放下武器。陈炳文投降,是太平天国大势已去的缩影,太平军将领各有私心,互不救援,回天乏术,只能各自寻找出路。 金溪城外,原本飘扬着杏黄旗的营垒如今寂静得瘆人。8万太平军将士排成长龙,将锈迹斑斑的刀剑丢进深坑,金属碰撞声里混着压抑的啜泣。陈炳文骑在马上,望着远处清军帅旗上的“曾”字,喉结上下滚动——十年前,他跟着东王杨秀清从广西杀出来时,哪曾想过会有这般光景? 投降那天,陈炳文特意换上崭新的团龙马褂,腰间玉佩随着坐骑颠簸轻晃。清军主将瞥了眼他的行头,皮笑肉不笑地说了句“识时务者为俊杰”。这话像根刺扎进心里,陈炳文想起去年在杭州,李秀成率部突围时曾派人求援,可他生怕折损自己的兵力,眼睁睁看着昔日战友浴血奋战。如今想来,那份私心何尝不是给自己挖了个坑? 这场投降闹剧背后,藏着太平天国溃烂的肌理。天京事变后,曾经高呼“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兄弟们,为了地盘、粮草斗得你死我活。就说侍王李世贤,带着残部在福建转战,却始终不愿分兵支援其他战区;康王汪海洋更狠,为了独掌大权,竟然设计杀害了友军将领。这些腌臜事在太平天国内部早已不是秘密,人心散了,再坚固的城墙也会轰然倒塌。 有人说陈炳文投降是贪生怕死,可看看那些死战到底的太平军将领,翼王石达开兵败大渡河,受凌迟三千多刀而死;堵王黄文金为掩护幼天王,中炮身亡。活着的想求条活路,赴死的想留个名声,谁又能说清对错?当洪秀全病逝,天京城破,曾经的“人间小天堂”沦为焦土,这些将领们不过是乱世中随波逐流的浮萍罢了。 太平天国从星火燎原到烟消云散,看似是军事上的失败,实则是理想信念崩塌的必然。陈炳文的投降,撕开了农民起义军内部的重重矛盾:口号喊得震天响,真到利益关头却各怀鬼胎。
1855年,太平军将领李开芳率部放下武器,走出冯官屯,向清军投降,李开芳见到清军
【27评论】【39点赞】
1100032
比起韦俊,这就是个小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