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军的装备真的不如清军吗? 1862年初的苏州城头,李秀成注视着新到的野战炮,炮身油光逼人,这是忠王经营苏福省两年间,通过上海租界商人秘密购得的第三批西洋军械。
同治元年(1862)九月,苏州娄门外码头卸下六门英国阿姆斯特朗后膛炮,这批军火由葡萄牙商人克雷格经手,以生丝六百包折价交付。
李鸿章在《李文忠公奏稿》中的奏报:"苏贼专恃洋枪,每战则千枪齐发",揭开了李秀成经略苏南期间军事近代化的特殊轨迹。
《李秀成自述》详载:"苏杭两处,广采军火,自洋人交易"。咸丰十年(1860)建立苏福省后,忠王府设立"洋买办"专司军购。英国军官呤唎在《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中记载,仅同治元年正月至五月,不到半年,仅仅苏州方面即购入: 英国恩菲尔德1853式步枪2000支 法国米涅步枪1500支(附刺刀) 美制科尔特左轮手枪500把 火药200担(经宁波转运)
同治元年七月廿九日曾国荃致曾国藩函称:"伪忠逆军中有开花大炮十余尊,子如雨下"。
当年经吴淞口流入太平军控制区的军火总值达白银43万两,其中苏州采购占七成。
军械交易主要依托苏州四十六家丝行运作,英国领事麦华陀1862年巡视苏州后报告:"生丝成为太平军换取军火的硬通货,每包丝(80斤)可换恩菲尔德步枪5支"。
自1860年建立苏福省政权,李秀成便着力打造江南财赋重地。据《李秀成自述》载:"苏省百姓应酬,各卡抽税,月得银钱十余万"。 这些交易多用现银结算,有时以生丝抵价,每杆枪价高达白银三十两,远超湘军采购价格。 太平军装备革新在1862年秋达到高潮。清军将领李鸿章在致曾国藩函中惊呼:"苏贼火器精利,倍于我军"。 李秀成坦言:"我欲与洋鬼争衡,务先买其大炮"。他通过葡萄牙军火贩子购入克虏伯钢炮,又命部将邓光明和谭绍章组建几千人的洋枪队,军中火器上万把,这支部队步枪火器率高的惊人,在那个时代首屈一指,多次与列强交战不落下风。
但西方列强在《北京条约》后调整策略,1863年戈登"常胜军"直接参战,切断了太平军的军火供应。 然李秀成的军械革新犹如昙花一现,仅依靠外国供应很难持久,当1864年湘军轰塌天京城墙时,他们使用的依然是前膛装填的劈山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