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普"结束通话后,美国总统特朗普刚放风可能会退出斡旋俄乌,欧盟紧接着就对俄罗斯实施了新一轮制裁。
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时机往往胜过内容。5月20日这一天,就在普京与特朗普结束对话不久,欧盟与英国便迅速宣布了针对俄罗斯的新制裁措施。这轮制裁主要瞄准了莫斯科的"影子船队"油轮以及那些帮助俄罗斯规避西方经济封锁的金融机构。
令人意外的是,此次制裁名单中不仅有俄罗斯实体,还将中国和阿联酋的部分企业一并纳入。这种连带制裁的做法,实际上并非突发奇想。
从国际关系角度分析,欧盟此举有其内在逻辑。普京在俄乌谈判桌上始终保持强硬立场,拒绝作出实质性妥协。而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早在"二普"通话后就曾明确警告:若俄方不同意停火,欧盟将祭出更严厉的制裁组合拳。
那么,为何欧洲在打击俄罗斯的同时也要牵连中国?表面看是因为所谓中国"对俄军援"的陈词滥调。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西方国家一直在反复炒作这一说法,尽管缺乏确凿证据。
回顾去年的G7外长会议,欧盟与七国集团就曾扬言要对中国采取"适当措施"。德国前外长贝尔伯克等对华强硬派更是多次公开叫嚣要让中国"付出代价"。此次欧洲对华出手,无疑是在向北京施压,要求中国停止所谓"干预"俄乌冲突。
值得关注的是,就在同一天,欧盟还宣布了另一项针对中国的措施:计划取消对价值低于150欧元(约合人民币1225.1元)的进口小包裹的免税政策。未来,每件直邮至欧盟消费者家中的小包裹将被征收2欧元(约16.335元人民币)的统一费用,若先存放在欧盟境内仓库,则每件还需缴纳0.5欧元(约4.084元)。
这些新规主要影响的是来自中国的小包裹。考虑到当前美国正与全球多国进行贸易谈判,欧盟此时对中国采取行动,很可能是在为自己增加谈判筹码。
对于欧盟的这些举动,中国外交部已明确表达了强烈不满,同时呼吁欧方信守开放承诺,为中欧经贸往来创造良好环境。
如果欧盟真心希望维持当前中欧关系回暖的势头,就必须采取更为客观、务实的对华政策。毕竟,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单边主义和阵营对抗只会导致共同损失。欧盟此次对华出手,是出于对美国的附和,还是有其独立战略考量?这背后的深层动机值得我们持续关注。